毕业,电脑,手机,网络和我 
    我们是香港回归那一天毕业的,十几年了。经历很多的变迁,有的还历历在目: 
    我使用的第一台电脑叫Siemens 7570(西门子7570),4M的内存,计算能力庞大,所以可以供36人共享使用。CPU记不清主频了,不过当时那台机器真的很大,开机就需要好几个人操作。 
    我使用的第二台电脑叫长城0502,显示器有了绿色和蓝色,成了“彩色的”。为了保存自己的文件,老师建议我们自己购买软盘,5元一张,后来在磨子桥买了有近百元的5.25寸软盘,一直保留到现在。数据成了永远的历史,现在没有机器能插进去五寸软盘了。 
    我毕业的时候有了486,侯博士家买了一台,硬盘是800M,整机花了8000多块,当时侯博士激动的表情让我记忆犹新。 
    工作第二年我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皮兔266,连打印机花了1.5万,在山大路买的。使用36K猫拨号上网,第一次登入的网页是信息港。在那台电脑上学了很多东西,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以至于手腕部位磨得发亮,知道了俺有一个叫腱鞘的零件,需要休息一下保护。 
    后来的一台是帮女朋友家买的,赛扬300A,这个当时著名的CPU,加上4M内存和4G的硬盘花了五千块。这台电脑作为嫁妆归了我。 
    2001年我有了第一台液晶,15寸显示器加奔腾1G的CPU,当时价格也差不多是1.5万。个人电脑CPU到了1G,那是一个让我们都震撼的数值。当时联想的标志还是像个五寸软盘的样子,非常好的机器,我一直用了近五年。
    再后来,电脑成了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有记忆的只有HP NC4000一款了,非常好的小本子。还有一台4核至强机器用过一段时间,其实那种处理能力远远超过一个个人计算的需要,除了参数没有太深的印象了。 
    传呼机买过几个,其实用的很少。 
    我是从摩托罗拉掌中宝308C开始用手机的,不过那时的手机除了电话和“支持短信”功能(我感觉是针对传呼的功能亮点),没有其它吸引我的地方。直到有了多普达686,红极一时的电脑手机,和张艺谋的《英雄》携手推广,让我渴望不止,在686即将退市的时候入手,开始了智能终端的体验之旅。 
    一发不可收,那两年先后又购买了Nokia N70,N73,智能手机基本上一年一换,将“体验”也走向了“研究”,开始想做点事情。期间买了GPS,从屏幕上看到了自己所在的经纬度,着实亢奋了很久。在工作之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不亚于我第一台PII266。 
    后来买的N95 8g,iPhone,Hero这些手机的存储都到了8G,我常想,侯博士现在会怎么回忆他的故事呢。 
    现在我用Thinkpad X61,主频提高不多,不过成了双核。相比那台百万美金的西门子小型机4M内存,我的X61内存是4G。变化之大,比比就知道了。 
    手机和电脑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常用的HSDPA网络已经到7M,原来的进度条都成了一闪而过。对于主频、内存、容量的关注也在“做点事”上深化。我研究的不用GPS定位有了实质的进展,虽然离“世界领先”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过在十全街的位置显示能精确到相隔的几家店面门口,还是让我自己兴奋不已。 
    毕业十几年了,电脑,手机和网络在我身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