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绝对原创,允许转发链接,禁止转载内容!
思维导图是思考和学习极其重要的工具。可以高效率传递信息,为使用者节约阅读时间,大幅提高使用场景的任务效率。本文框架思维导图如下:
为什么要使用思维导图?
小时候很顽皮,初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对我不错,但又常常为我的淘气让我吃“梨子”的数学老师(梨子:握拳,中指稍微伸出,呈梨子状;嘴巴不吃,额头要吃!);另一个就是让我们抄笔记的地理老师,要说他字还是不错,书上所有的地理名词全部整理出来写上黑板,那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态度!看到老师都把绝活亮出来,大家抄得也很认真。不过这认真全不管用,我们是“逢考必败”,反倒是一个根本不抄的同学每次答题速度快,而且还都是八十多分!不用抄笔记还能考高分,真是让人羡慕啊!
这抄笔记的习惯一直持续很多年,真的很漫长(PS:看到我孩子现在也要背、也要抄,痛心!不过现在还小,等他大点再交给他思维导图吧。从小让他玩积木,思维导图就是积木游戏!)语文要抄,数学要抄,地理要抄,政治要抄,英语要抄;上课要抄,看文章要抄,听讲座要抄,大小会议也要抄。那真是“有的抄,无所不抄”(PS:说中国人爱山寨,爱抄,你说根在哪里?不会是这里吧。)
分享一篇笔记,内容很棒,形式很恶心的(悼念我失去的青春):
这一排一排的文字,除了我的日记偶尔回顾一下,为了升学而抄的那些笔记,早就不知道转了几个轮回。即使是觉得很重要的笔记,让我回头看看密密麻麻爬虫一般,充斥着每一栏,觉得压抑和恶心。(话说:抄的当时怎么那么爽呢?心血来潮,打了鸡血?)
“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这恶心的感觉多了,总觉得不是办法,总是要找办法解决。接触思维导图很久之前的事情,但一直没能非常好地用起来。时断时续的,在笔记涂鸦和混乱导图之间徘徊。
在川大商学院期间的学习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让思维导图在余生中占据了绝对上风。商学院的课程多是PPT制作的,说简介的PPT更容易转化为思维导图。早期的思维导图风格不怎么样,由于过程比较好玩,也就坚持了下来,期间屡次被同学嘲笑,转发至朋友圈,上幅图:
读商学院期间读了几百本书,比较经典的全部画下来,先画全书的目录,然后逐章阅读勾画。就这样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毕业后,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构图也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现在平均下来应该是每天一图的样子,针对不同的类别进行区分保存。上个图:
思维导图和诗歌替代了原来的琐细记事,也就逐渐不再写笔记了。在回顾这些记录的时候,心情很舒畅,或大或小的“积木”,与我自身的知识体系比较容易关联,回顾的效率比较高。重要的书籍也买了回来,具体的细节部分也可以随时查阅。
难点
根据个人的经验,要培养使用思维导图的习惯,难点主要在三个地方:
使用的人少
生活里面使用思维导图的朋友比较少,要想实现分享非常困难。没有规模效应,大量精力的投入带来的产出很少,缺少激励机制导致习惯很难培养起来。
读书的时候尝试建立一个思维导图的分享小组,让大家将各自的读书笔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分享,结果很少人相应,也就不了了之。后来成立一个读书的兴趣小组,建议大家用思维导图来分享心得,结果大家基本画不出什么图,更谈不上分享了。
耗费时间多
作为一个基本的工具,大家很难用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画图耗费的时间很多。PPT容易作图,其基础是逻辑结构清晰。逻辑结构不清的PPT一样画不出。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梳理自己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重点抄录下来画成图。这个思考的过程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在下手画图的时候,有时候想要点图形和布局的创意,也要耗费不少时间。
框架结构难
要梳理一个合乎逻辑关系的结构图是很难的事情。不少人爱看适合国情的书籍,没有贬低的意思,能够理清楚逻辑的少之又少。读这些书,你要弄一个框架出来,真是比登天还难。然而书中又似乎有不少精彩的故事、案例,丢下又舍不得。
建议:
初期减少图形与布局的创意,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入手;选择国外经典教材进行学习和构图训练;没有逻辑的书籍少读,或者读而不做构图。
应用场景
要使用思维导图的场景,都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请牢记二八原则(只有少量的事情需要用到思维导图!)
专业学习
前面有提到思维导图的习惯的培养和益处的感知都是在专业学习中完成的。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任何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激励,通过感知思维导图的益处来持续推进是可行的。
会晤交流
思维导图习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这个领域并不适合作为培养习惯的手段,会晤交流时断时续,本身没有太多的延续性,不容易成系统,也就难以感受到其益处。
思维导图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梳理思路,在构建的时候快速将建立的框架与交流结合起来,理清楚对方在讲什么,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盲点。
交流完成后,一般将重要的交流重新梳理一下,然后存档。
写作构思
如本文的结构图,开始的时候先找一张白纸,做一个草图,把大部分的东西都构思好,然后在通过软件来实现,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修改。
产品设计
见到一个做互联网的朋友使用思维导图来构架产品的体系,速度非常快,肯定也是可以用的。凡事熟能生巧,这点没错。
关于使用场景,知乎的@暖乎乎有比较全面的回答:
我的思维导图职场应用,有以下7种:画简历、作决策、列计划、写提纲、理关系、记笔记、送礼物。
怎么使用思维导图?@暖乎乎的文章图文并茂,推荐阅读。
误区
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需要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思维导图只适合一个核心
在一个明确的结构中,一般是只有一个核心的。有时候思维导图是一条线,或者多条线,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图里面也是不合适的,它们是并行比较关系,或者暂时不明确它们的关系。
使用思维导图,取其本质:概念-关系-权重。
误区二:思维导图好用要全面铺开
思维导图是好东西,什么领域都可以用。个人认为思维导图适合梳理关键的概念,并不适合记录非结构化的内容,强行在这些领域使用得不偿失。
误区三:思维导图只有结构没有重点
思维导图的结构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改变关系权重的软件。在自己的手工绘图里面,我可以通过线的颜色和粗细,距离来判断二者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形手段来强化,软件里面实现起来有些难。
误区四:结构上要一步到位
画图就要画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图,尝试一步到位的方式构建一个领域的所有概念,在初期是不太好的习惯。可能导致思维导图习惯的夭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不求甚解,或者放弃制作没有太多关系的结构图。
误区五:只要电子版没必要上手工
根据个人的统计,手工图的比例约90%,好处是非常快捷、高效。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A4的纸来画图,觉得不过瘾,买了500张A3纸,画起来一个爽字!另外就是使用A4的本子,用两页一起来画,效果也一样。
必须电子化的图,先上草图,把主题构建出来之后再转换成电子脑图,效率比较高。
后记
本文作为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个部分,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关注,欢迎加个人微信号ZJJ_115022-6929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