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

1、信息和知识的距离

自从互联网的出现,知识大爆炸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分享知识,让一个个孤立的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到更多的人,信息交流越来越多,过去的一些新知识不再实用而沦为旧知识,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占据人们的带宽,人们忙不迭的收藏各种知识放在各种各样的笔记里,有我们熟悉的为知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可是又有谁会去翻回去再看一遍或整理一遍呢?

没时间?信息太多不想整理?不知怎么整理?

六子:按照使用层次,知识可以分为信息、知识、能力(技能)、智慧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中提到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_第1张图片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如果只有数据和信息,没有知识来参与判断,信息毫无作用。比如37.5度是人的正常体温,高于或低于这个体温,就是高烧或低烧,这个能做判断的就是知识。

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_第2张图片
六子老师的课堂案例

信息转化为知识,这个过程,就是这个信息能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或决策行为的知识。

比如:勾股定理:a2+b2=c2  一年级的小孩看到这个公式,就只能是信息,高年级的小学生才会学到这个公式的原理,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到这个时候明白了原理的公式就成了高年级小学生的知识。

反过来要让小学生学习微积分,那就是揠苗助长,没学到高中的数学知识,怎么能看懂微积分呢?所以说信息到知识也不是一步登天就能掌握的。比如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如果都用数据来演算,大多数人都只会把那些数据看作信息,而掌握了大数据技能的专家就会看到信息背后的知识,这段过程也不是大多数人能掌握的,所以如何弥补信息到知识的差距也是一门深入研究的学问。所以说不能一股脑的收藏很多信息,如果没有知识基础的打底,把原理知识框架搭建起来,还是看不懂那些信息怎么转化为知识的。作为一个知识管理的小白,还是先把最基础的知识框架搭建起来先,再去考虑怎么收藏信息。因为这时候的收藏信息是为了开阔眼界,同时把之前积累的知识再花更多时间来沉淀出新的知识(它可能是硬实力方面的知识,也可能是软实力方面的知识),因为你目前尚处在这个知识积累的阶段。

2、知识和能力的距离

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信息能解决某个问题就是知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形成能力,能力融会贯通就是智慧。


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_第3张图片


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_第4张图片

学到了知识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把知识化为能力。有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解释,就是解释这个定义,然后是运用,就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有没有这样的知识案例,这个学习方法叫“演绎”。演绎是从普通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论证推理方法。这是一个总分结构,这个一般理论也可以看作“道”,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作“用”,道用一体,都是讲的一个东西。

举个例子,昨天看了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一篇文章《什么是落后》看到了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叫作“乌比冈湖效应”,针对这个概念我写了一部分心得:

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_第5张图片
对乌比冈湖效应的学习心得

乌比冈湖效应广泛存在,比如身在县城或农村的人们,他们的圈子就是那样的范围,一个县城或农村也就百来万人,整个镇子生活悠闲,节奏缓慢,物价水平比城市低了很多,收入也比城市低,所以在能力成长方面相对于城市来说就非常落后。在那样的狭小圈子里,也有相当多的人,在那里互相攀比,更不知道自己的眼界在城市人眼里有多么狭窄。再扩大来看,城市人之间也在互相攀比,更不知道在国外人眼里自己的视野更狭窄。这就是中国古语说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中国古代早就说清了这个“乌比冈湖效应”。这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姿态,也就是常常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觉得别人不如我。

既然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有“乌比冈湖效应“,那如何把这个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就是转变自己那些错误的信念,不要觉得自己能力是最强的,永远有比你强的人,所以请抱着谦卑的心态做人。同时做事情的标准也决定了你和他人的位置。

再举个例子,关于大脑认知科学方面的,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坦洛维奇写出了一本书《超越智商》,这本书提出了如何提高理性的“三重心智加工模型”,这个模型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台计算机,通过信息输入加工处理最终输出结果,这个也是“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大脑的思考过程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心智分为三重,分别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是来自进程1,又称为自动化加工,比如看到蛇会怕,或者学习自行车后不再需要思考,这部分的心智是经过人的进化而来,是一种肌肉记忆,只要我们面对相关情景,肌肉本身就自动反应了,不消耗任何认知资源,甚至我们自己就是无意识的操作完全过程。特点就是,思考快,能量消耗少,我们很多时候大脑自动默认为“自主心智”,省时省力。

∙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来自进程2,进程2与进程1相反,加工速度相对慢,算法心智就是传统智力测验所测量的能力。比如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等。反省心智则是‘监督器’,就是理性思维,对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并作出执行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我认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认知,元学习,对学习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学习,观察,感受,改善。反省心智也涉及到目标管理,行动管理,自我管理等知识。

作者在这本书举出了智商高,却理性思考非常弱的案例:总统布什、杂志撰稿人和影评家大卫・丹比,数学教授保罗斯,这些人聪明却行事愚蠢,后两者因为买股票不理智而亏损严重。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清华硕士留学生在国外杀人,三氯精胺之所以产出竟是智商高的科学家所发明。

自主心智会带来“认知吝啬鬼”的认知方式,就是简化思考,自动化加工的进程1,它容易导致“没有独立之思想”,决定这样心智加工的是眼下生动的刺激,唾手可得的信息,与众不同的答案。常常进行“认知吝啬鬼”的人,会被如何标签化,如何设定锚定值和如何控制信息生动性的人占尽便宜。也就是说,常处于自主心智的人会增加被骗的可能性。

生活中带有三重心智的人应该是极少数的。想起我的前上司有次开会的时候,批评助手不会安排会议,这点事不需要上司教,不会做的事情,不会上网查吗?同时,怎么搜索?会议前中后需要做什么,会议位置如何安排,会议是由一个个流程组合成的,上司总是谈到系统化流程化,工作做多了就会形成流程化,然后变成系统化,当时我听了之后有点懵,像这种事情不需要培训吗?后来上了一些培训课,我突然明白了上司说这些话的原因,流程化系统化涉及到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在社会上工作不同于学校,社会上的企业讲究效率,时间是很宝贵的,这需要员工拥有逻辑清晰的思考和及时复盘的能力,才能保障企业各个部门的持续高效。所以上司用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才成为卓越的管理者的。

还有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每当作业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就直接找老师求助,但老师不直接告诉我答案,总是用提问的方式问我怎么想的,记得当时我被问的一问三不知,想不下去了才求助老师的。现在读到了《超越智商》这本书,顿时明白了高中数学老师的良苦用心,把思考过程说出来,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考存在哪些漏洞,我想不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放弃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思考。可想而知,我当时的数学成绩怎么也上不去。

写作也是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体现。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带着自主心智看待问题,如果把当天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回顾反思,就能看到当天自己是怎么处理问题的,是否合理周详,这个反思过程可以提升我们的反省心智,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写作优秀的人,大多独立思考能力不差,思维清晰。

如果想提高某种能力成为自己的自主心智,变成肌肉能力,提高思考效率,那我们就需要刻意练习这个技能,比如我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遇到了三重心智这个知识点,能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演绎法去证实这个知识点是否靠谱。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读营05:如何让知识化为己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