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01)】

【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0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薛侃录【19】

【原文】

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间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注释]

①黄诚甫:号致斋,宁波人,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王阳明弟子。

②汝与回也孰愈:语出《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亦作子赣,春秋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能言善辩,长于经商。

④不迁怒,不贰过:语出《论语·雍也》。

[译文]

黄宗贤向先生请教《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这一章怎么理解。

先生说:“子贡聪明博学,在博闻强记上用功。而颜回却是在自心的理解辨识上用功。所以孔子才有此问,来启发子贡。但是子贡的回答却认为自己与颜回的差距仅是体现在知与见的层次上,所以孔子为之叹惜,并不是认同他。”

先生说:“颜回遇有不顺的事儿不会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这也是具备了‘未发之中’的功夫才能做到的。”

[解读]

王阳明与弟子讨论《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这一章。

我们先看《论语》 原文: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愈”,是胜过的意思;“赐”即子贡)

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和颜回,谁更强些?”子贡说: “我哪能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最多闻一知二。”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说:“你不如他,我赞许你,你确实不如他。”

“与”,是许,赞许,我和你看法一致。不是“我和你都不如他”,是“我很赞赏你,能看到并承认自己不如他。”

这里王阳明讲的关键在于这个“吾与汝”的“与”字。

孔子的态度,只是简单的同意,还是赞许呢?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注解说:“与,许也。”并引用胡安国注,胡安国的注解翻译过来是这样说的:“子贡喜欢跟人比较高低,臧否人物。孔子就问他,把自己跟颜回比比看,看他有没有自知之明。子贡说颜回是闻一知十,那是上知的资质,仅次于生而知之。说自己闻一知二,那只是中等偏上,学而知之的才能而已。可见子贡平日也拿自己跟颜回比较过,知道自己不可企及,所以这么说。孔子看他有自知之明,也能屈居人下。所以,既同意他的评价,又赞许他的态度。”

王阳明呢,就不同意朱熹和胡安国的说法,他说,子贡博学多识,但都是在闻见上下功夫。颜回呢,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孔子通过设问来启发他。但是子贡所答的呢,知二知十的,还是在闻见上。所以孔子只是感慨叹息他不上道,并没有称许他。

接下来王阳明重点引用了孔子对他的第一门生颜回评价。

孔子对他的最重要的评价是什么呢?看一下原文:

哀公问:“弟子熟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比较好学呢?”孔子说:“以前有个叫颜回的,不迁怒,不二过,可惜不幸短命去世了。现在就没有了,没有什么好学的人了。”

可见孔子把他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颜回,一类是其他学生。分类标准就是 “不迁怒,不二过”。

先说“不迁怒”。

所谓“ 迁怒”,就是自己有了怒气却把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人身上去。比如你写不出方案,恨不得把电脑砸了,这是迁怒于电脑;小李找你汇报工作,你正为女朋友的事生气,把小李骂出去了,这是迁怒于小李。

一般人有了怒气,能做到内部消化,不泄漏于外,几乎是不可能的,据说日本的某公司,为了化解员工在工作中的怨怒之气,特别设立了一个“发泄室”,里面摆设一些供员工发泄的东西,其中还包括员工上司的人体模型,公司安排特定时间,员工可以来这里摔打东西,扁自己的“上司”,以消解心中积累的怨气。

颜回做到了不迁怒,并不是说他就可以做到“不怒”,遇到当怒之事,圣人也难免要怒,关键在“不迁”这两个字上,就是在所怒的对象上找到一个“止”的点,并且能恰好在这个“止”点上停下来,这种修心之境非圣人而不可得。那有人问了,人的怒气都要找一个发泄口,圣人没有发泄渠道,憋在自己心里,时间久了会不会得忧郁症之类的心理问题。这里解释一下,圣人将怒气“止”在一个最恰当的点,在其克制的这一刹那,“邪魔便化为真君矣”,并不是通过压抑人性、扭曲天理的方式而强行将怒气按压下去的,而是以对天理本身明镜般的洞察作为吸纳怒气的宝囊。得到的只是“清凉世界”般的怡然自得,哪里又会有心理上的后遗症留下来呢?凡是因为怒火攻心而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是怒气积压而导致心理扭曲等各种人心的异态,本质上还都是对天理的映照上有所昏蔽。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好学的最高标准,不是知识之学,而是性情之学,正心养性。刘正楠说,颜子好学,能任道,故善养气而几于中和也。

所以“不迁怒”虽然仅有三个字,其境界确不是一般的高,作为普通大众,在通往这种境界的修行阶梯上,除了刻苦砥砺,渐修日进之外,别无捷径。

再说“ 不二过”。

不二过,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遍。

这个,也是千难万难,因为我们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错误,几乎是一种“基因”,我们错了,知道了,提醒自己,下次别犯哦!到下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又犯了。

如果一个人能“不二过”,错误只要犯过一遍,就永不再犯,用不了几个月,他就没有错误可犯了,都被他改完了,他想不成为圣人都不行。因为我们能犯的错,实在是品种很少,掰着指头都能数完,我们犯错多,是每个错一辈子都要犯上几千次。比如不该贪嘴吃太多,撑了,错了,下回不了!这错,我们一生大概就要犯两万次,颜回他只犯一次,所以他是圣人,在孔子门下,也是唯一圣人。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这是至高真理。

我们在组织管理上,也是追求做到组织的不二过,有一个人犯过的错,让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不要再犯,那组织进步就飞快。这就是精益管理“持续改善”的精神和方法。

总之,犯错这种事情,圣人也难免,关键是对待已经犯过的错误,能否汲取经验教训,而不重蹈覆辙。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