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

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1976年生人,那年中国大事不断,其中之一就是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当然,我那时候还小,对此毫无印象,只是在母亲的絮叨里知道,那是一段多么让人不安的时光,由于巨星陨落导致时局的不确定,自然灾害的恐慌,物质的匮乏,让大多数的人度日艰难。

我对地震的最初直观认识则是大约三四岁的时候,老家晒场上搭设的简易木棚。据母亲说,那就是1976年搭建的抗震棚,后来就一直留了好多年,一开始,很多人都草木皆兵了,家里一有异样的动静,就抱着孩子往外冲,我6周岁左右的很多日子就是在这些木棚里度过的,人们因为对地震的不了解和恐惧,不安全感强烈,很多人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到伊犁后,由于职业因素,我这十年先后参加了 2003年昭苏6.1级、2011年巩留6.0级和2012年新源6.6 级地震的采访报道,目睹了灾难的无情,也见证了人间的真情,切实感受到无论是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设置,还是救灾力量动员集结,物质筹集发放,甚至信息发布和心理干预,都有了巨大进步。

2003年昭苏地震时,我参加工作五年,也是第一次参加地震报道。由于消息传递、决策、路途的原因,我们并不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但是等我随着营建房产拉运救灾煤炭的卡车到重灾区76团场一连时,冰天雪地里房屋倒塌的场面,孩子和受灾户悲怆的表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通讯运营商在现场开通了免费电话,民兵和军警等救援人员忙忙碌碌,还听说有十名群众遇难,我压抑,焦虑而担忧。

第二年,我们回访震区时,看到新修的房子整体漂亮,还建设了地震纪念碑,受灾的群众也都得到妥善安置,这才松了口气。

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1年巩留地震时,我尚在万里之外的无锡,却也 感受到的就是扑面而来的“温暖消息”。地震二十几分钟后,新浪微博就发布了地震消息,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新疆地震信息网上显示,地震的最新消息在新疆地震局官方微博“地震在新疆”上进行直播。由于微博和主流网站的同步报道,很多伊犁人和在外地的伊犁人从担心到了放心,从害怕到了坦然。因为透明,我们的迷茫和无谓的担忧烟消云散。

回到伊犁后,我和同事随即投入地震采访,在现场看到,武警部队连夜搭建的救灾帐篷整体漂亮,人员疏散都井然有序。

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2年新源地震的当天,我就和同事赶到了现场,在天山公路上,有许多震落的巨石,村落里也有房屋损坏。这些年新建的 安居房在此次地震中安然无恙,避免了人员伤亡,有效地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倒坍的房屋中,有许多是辅助用房、牲口棚圈等,人员居住的房屋大部分完好,只是有裂缝和一定程度破坏。同时, 伊犁州政府的地震应急反应机制、救援队伍和医疗队伍建设、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抢修能力等,平时都有所考虑,还经常组织些检查和演练,在这次地震的应对处理中都发挥了作用。

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次地震采访,三次不同的感受,从最初的惊恐和无助,到现在的理性、有序,从单纯救灾到现在的包含心理重建和灾后持续发展,地震不再异常可怕。

在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的提速、科技的进步其实都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无关联,在我们纠结的同时也必须接受这一现实,那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灾难尽管可能会增多,但是,有坚强的祖国,有众志成城的同胞,面对灾难,我们不怕,我们相信美好的明天就在前方。

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次新疆地震采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