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

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_第1张图片

仔细的回忆一下,你在学生时代被洗脑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者在“洋气”一点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与“国际”接轨。

开个玩笑,想想看,说到“学习”,与它“绑定”出品的是什么?

说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吧,是不是“努力”呀?你应该和我一样,自上学时期开始就被灌输“努力学习”这个貌似是“真理”的概念,考试考不好就被贴上“不努力”的标签,成绩比你好的人,就说他比你努力........从老师到家长,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通常能保持一致,你也是这么被“洗脑”的吧?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不过是个“有用的废话”而已,别说学习,干什么事想有点成就离不开“努力”二字,但是“努力”仅仅是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点疑惑?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人如果想比马速度快,如果聚焦于优化跑步这件事上,也就是努力的想跑的比马快,这种思维引领下,即便再努力结果又能如何?可想而知,然并卵。

所以要转变思维换个正确的方式——发明交通工具,比如:汽车。这样的努力才不是“无用功”,等交通工具发明出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也是一样,“努力”自然不必说了,这是个“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你要做的就是寻找“充分条件”,而掌握“临界知识”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充分条件”。

“临界知识”,这个概念在你看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不必担心,我给你解释一下,你就大致上明白了。

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_第2张图片

何为“临界知识?”

所谓的“临界知识”,就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追根溯源掌握其背后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掌握它对你的行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你所掌握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时,将它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其实是一个概念,并不是特指哪一种知识,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标准,所以你只能自己探索,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听了我的解释,对此多少都会有一些认知吧,可能你会感觉有一点点“高大上”,貌似有一点哲学的色彩,不过说真的,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不过掌握“临界知识”的最基本的条件,想想看,你不思考如何总结出事物背后的规律?想为己所用那更是痴人说梦了。

诚恳的说,这样做的确不容易,有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思考”是个比较“痛苦”的是,这也是有很多朋友喜欢“听书”,却不愿意“看书”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的那么容易也不至于成功的仅仅是那一小部分人了。

当然,是否愿意独立思考就是自己的事,我左右不了你,我现在能做的是提炼一些好的方法给你,坚持做下去,给你带来的好处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发现并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呢?

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_第3张图片

如何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1、转变思维模式,开启思维的“绿灯”

你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当你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对方直接予以否定,甚至还未等你说完就打断你的话:“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等等。当然,不排除,你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简而言之,这种行为就是习惯性防卫,即“红灯思维”,也就是你在听到不同的意见时,直接进行“消极处理”,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接受他人的看法。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你太顾及“面子”,担心被别人发现你想法上的错误,被“打脸”。

如果我在深入的探究你不过是被你当下或者之前的观点“绑架了”,你担心的是,因为你观点上的错误,导致你这个人被“否定”。

为此,你可以考虑转变思维模式了,区分“你”和“你的观点”,如此做,即便是你的想法错了,错的只不过是你的想法而已,加以改正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接下来,如果你能学会“倾听”,那么就更“完美”了,当他人向你提出他的看法时,你要将自己代入到他的思维中,了解他的想法背后的思维逻辑,当听他讲述完之后,在经过思考,看看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把它“填充”到自己的思维当中,对自己来说也是对自己“操作系统”的一种升级。

2、养成写反思日记和反思回顾的习惯,切勿平添“沉没成本”

成甲老师提出的写反思日记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也就是对你当天所发生的事进行“回顾”+“反思”的模式:

第一步就是先记录这件事的经过如何?我当时是什么样的情绪?我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我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等等。

接下来就是改进行“反思”了:我的行为那些是经过理性思考后执行的?哪些受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该如何改进?在此成甲老师提倡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来对标,是个非常好的办法,你也可以考虑尝试一下。

除了进行每日回顾反思之外,每个周、每个月、每年都进行回顾,这样的好处在于:首先你可以对事件进行记录,可以在以后拿来参考,避免遗忘。其次,这样做你每天都会得到正向的反馈,对你也是一种正向的激励。最后,你可以不断优化你的行为方式,长此以往,将给你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当然,要注意的是不要平添“沉没成本”,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也不难理解,也就是说你的反思日记难免会记录一些负面的事情,你应该做的是优化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避免此类事情在未来的预期内发生,一定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在未来让你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从而对你的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更不要为此抱怨,白白的消耗你的精力。

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_第4张图片

3、以教为学

说白了就是给别人当老师,这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样“高大上”,更不需要特别强的专业水平,所以,你不必给自己平添障碍,你要做的不过是把学到的新知识交给他人,对你来说也自然是获益良多。

一方面,把新学的知识讲给他人听,需要更清晰的逻辑和认知,同时对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另一方面,教别人也是个重复的过程,教别人的次数越多,重复的也越多,记忆也更牢固,极大地促进你从“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升级。

最后,他人提出的疑问、质疑和新的想法,对你来说,可以让你的认知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你学习能力的提升。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就像我每天把学习心得分享给我的书友一样,感觉棒极了,所以我也会一直做下去。

4、寻找自己的天赋

之前我就讲过,“深入思考”是掌握“临界知识”的基础,但是如果单纯靠意志力来进行“深入思考”的话,我想很快你就会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这也难以坚持,如果你能把寻找“临界知识”与自己的“天赋”相结合,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天赋”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神秘,更没有多么高大上,也就是寻找你的优势之处,在具体一点我送给你两个判断标准:

1、寻找你认为你比他人做的好的事情。

2、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也就是你为此投入精力你不会感到特别“累”。

找到自己的“天赋”之后,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度发掘,找出“临界知识”,掌握并运用它,不失为一个非常棒的办法。

就我而言,可能比较喜欢读历史类的书的缘故,我总喜欢对同一历史事件,找不同视角的书来对照,在大脑里进行推演,判断哪个更靠谱,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根本利益诉求。也就是我更愿意去进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包括我在读书会里也是一样,一本书我更喜欢提炼里面的核心概念,在大脑中理清思路,打乱重组,与自己的思维相结合,再输出这种模式,所以很多书友感觉我的分享不够“接地气”,但我感觉这应该是我的优势之处,在以后我估计我会长期做这个“异类”了。

5、放眼长期,把慢功夫放在真问题上,“以慢打快”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其实就是运用的二八法则原理,也就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重要的问题上。

就像《60天学会任何一门外语》那样,在作者看来,开始的时候不会花时间去学语法、修辞之类的,而是要集中精力训练你真正会用到的内容,也就是抛开“假问题”,在“真问题”上死磕,经过6个月的时间,你也就能完成大多数的日常外语的交流了(方法确实不错,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我应该考虑尝试一下)。

这种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是通用的,沉下心在“真问题”上死磕,放眼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给你带来指数级的“收益”。

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要践行,尤其是当你真正掌握“临界知识”的时候,你必须去运用,经过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的双重修炼,你将得到不可估量的收益。当然,想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万小时”是远远不够的。


推荐书籍:《好好学习》


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天把“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上的你,真的会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