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四川文殊院

朝拜峨眉山

第二站 朝拜四川成都文殊院

从峨眉山下来,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成都市内的文殊院。我对这个寺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一查资料不得了。

资料介绍如下:它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它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

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类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

我当时懵懵懂懂,跟在师父的后面。师父带我们去大雄宝殿内绕佛,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如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塑像,皆为清末作品,非常的逼真美好。我绕着绕着,心烦意乱的想抓狂,我一看不行,绕不下去了,就跑出大殿,跪在大殿门口,正对着如来佛祖和大鹏展翅尊的塑像。这时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噗他噗他的往下掉,内心升起了一种深深的忏悔之心,并且伤心之极。

大殿内,我的一位好友,她是一位画家,她画的佛菩萨像,美轮美奂,惟妙惟肖。她说闭上眼睛,竟然看见四条金色的龙,守护在四个门口,地藏王菩萨正坐在莲花上,默默注视着他们所有的人。她激动不已,也哭的稀里哗啦,不能自己。

出了大雄宝殿的后门,有一根石柱子立在那里,柱子上雕刻着咒语。我也看不懂,就没有注意,可是师父看后,电光火石般的闪念突然触动了他的心,他全身为之一振,仿佛唤醒了他记忆中某种碎片,他开始仔细端详,感觉是如此的熟悉。当他再静默注视的时候,脑洞好像突然被打开了,突然就想起了这个咒语和自己有如此深的连接,而且自己和那个在峨眉山山顶等他的神仙的渊源,他当场就熙然泪下,哭红了眼睛。

真的没有想到,原先以为是很普通的一个寺院,竟然发生了如此多的殊胜的事件。原来一切在冥冥之中,都有安排!

你可能感兴趣的:(朝拜四川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