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育儿焦虑是每个妈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难解的愁绪,一个极端的心理状态变成妈妈们的心理常态,不知道,这个议题是否值得进化学家们研究一下:妈妈们的抗焦虑水平在进化进程中是否在提升?美国人类学家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将眼光对准了纽约了上东区妈妈们,其作品《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以人类学的视角和谐谑的手法描述了自己搬到曼哈顿上东区居住后,“为了孩子”升级打怪的故事。

2019-05-17_第1张图片


 上东区妈妈为了学区房拼了

美国也有学区房,美国顶级富豪聚集地的妈妈一样要为学区房挤破头。上东区妈妈购买顶级学区房,钱仅仅是必要条件。

第一关,业委会的层层审核。个人隐私在学区业委会是不存在的,银行存款等流动资产的多少、父母的职业和成就、家族的背景都要在业委会面前一一呈现,东拼西凑首付款想买顶级学区房是不可行地,用作者的话说“纽约有纽约的规矩”,上东区的规矩就是用钱和实力划分阶层。

第二关,强大地社会资源。最好有家族背书,即家族中其他成员是该校的学生或毕业生,完全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美国应用,所以最近大家都很羡慕的“人生赢家陈美龄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也许有家族背书的背景原因(当妈妈们羡慕她家孩子时,是否懊恼过根源在自己,陈美龄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


上东区妈妈“为了孩子”拼了

上东区妈妈们,除了像中国妈妈们给孩子报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兴趣班、早教班外,还要给孩子请游戏顾问,且妈妈们都是一种互不言说但暗暗较劲地状态。

社交上,上东区妈妈绝对不会让子女跟地位和实力不如自家的孩子玩;接送上,上东区孩子一定都是有司机……更可怕地是,上东区的妈妈时时刻刻都处在无形的战争中…..

上东区妈妈要名牌,拎着有钱也买不到的铂金包,上油山下火海也阻挡不了买铂金包的欲望,铂金包就像人类学所研究的“黑猩猩的油桶”,拥有他人求而不得的东西,从此就扭转阶层,频翻白眼变成明眸青睐;

上东区妈妈要苗条,以别人看不出有七个月身孕为荣,在顶级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体力不支的上东区妈妈不吭不响、死扛到底,瘦即正义,胖瘦划分阶层。

上东区妈妈要漂亮,玻尿酸填充的假脸虽不自然,但至少用金钱碾压了岁月,鱼尾纹和法令纹是向岁月低头、是贫穷无能的注脚。

焦虑无处不在的上东区妈妈

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要求孩子教育不能有任何差池,妈妈们胆战心惊;各种苛刻的极致追求,让妈妈们精疲力竭;此外,还要担心丈夫出轨、家庭破产、阶层滑坡,上东区妈妈们如何不焦虑?!

酒精和药品也许是上东区妈妈的最贴心朋友,镇静靠药物,睡觉靠酒精。午夜梦回,要摸一摸枕边人在不在,他除了是性伴侣,是贡献一枚精子雄性灵长类动物,还是掌握“妈妈年终奖”分配大权的boss爸爸,是决定家庭所处阶层的绝对因素。所以,上东区妈妈在夫妻关系的议价能力上,是绝对劣势一方。有些娘家背景好的上东区妈妈,作者认为,“出嫁前仰赖老爸,出嫁后仰赖老公”,其地位与娘家背景普通的妈妈并无二致,始终未改变其从属地位,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

妈妈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薇妮斯蒂·马丁的描述,我相信有夸张的地方以及春秋笔法的运用,比如最后,因为作者流产激发了上东区妈妈的同情心,本来冷漠、势力的上东区妈妈纷纷表示慰问和理解,作者也因此跟上东区妈妈和解,并跟几位保持了长久的友谊,甚至让作者提及族群育儿(类似于互相帮助共同育儿)的人类学概念。

我对此表示怀疑。作者对上东区妈妈又恨又爱的感情,毕竟作为田野调查者,作者自己都说很难保持恰当的距离做到融入而不陷入,所以书中最终章的内容更像是作者对上东区妈妈也是对自己的深度理解和同情。

为什么理解和同情?上东区妈妈的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不管纽约上东区还是上海陆家嘴的妈妈普遍都焦虑?在育儿方面,为什么妈妈普遍比爸爸焦虑?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吧,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位焦虑妈妈,但好在我会反思。

第一,我是教育的受益者,自然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作为城乡结合部走出来的乡下妹子,我深深认同教育改变命运。如果不是当初自己用功读书,如果不是高校扩招,我可能跟我的父辈一样,呆在家乡小县城,一辈子是鸡犬相闻的日子。当然,这种日子不是说不好,但我更喜欢在大城市的日子。所以,自己作为教育的受益者,自然希望孩子也能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像作者所说,“人们有钱了,房地产和私立教育就紧缺了”,一线城市有在全国都堪称前列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这资源也被全国人盯着,在此情况下,能为孩子拼得优质教育资源非常不容易。一方面,是极强的把孩子送去好学校的意愿;一方面,是实现此意愿的困难重重。想得却不易得,怎能不焦虑?

第二,我硬拼了这么久,有不服输的硬核精神,不想因孩子落败。从县城姑娘到一线城市民工,一路走来,离财务自由还相距遥远,但自觉还算同龄人的中位数并且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求进步,力争上游,如果孩子在这场人生角力中落败是我不能容忍地。我有强烈地意愿要孩子成为自己地另一个加分点,证明自己勤奋基因的优越。可是,一旦自觉将自己放在家长的比拼中,自然就十分焦虑紧张,尤其在魔都的大环境下,我的孩子有几分把握胜出呢?高学历的妈妈如果有一个学习不那么好的孩子,肯定心理有落差;所以妈妈的焦虑以及对娃的鸡血,是防患未然的举措。既然妈妈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那么也可以通过努力让孩子优秀,这其中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但在跟孩子斗智斗勇中以及阅读《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后,我也开始慢慢明白一些道理:

 1.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孩子刚接触学习时就逼着学,孩子很容易厌学。一辈子处在厌学的情绪中,如何应付未来漫漫学习之路?我没想过让孩子成为巴菲特、芒格那样一辈子自律的勤奋学习者,但就我目前的工作成长经验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应付生活和工作,仅仅有学校的知识是远远不足的,我希望孩子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我不愿因小时候对他的逼迫影响他一辈子的读书意愿。我希望我能把精力用在如何引导孩子自觉学习和热爱学习上,而做到这一点,逼迫显然是不行的。

2.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身心健康。走过应试教育的一代,应该深深地体会到,身心健康才是育儿王道。而一味在乎孩子成绩,往往事与愿违。而且家长很容易将焦虑情绪和同侪间无穷无尽竞争压力传导给孩子,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起成绩,我们应该更看重孩子的性格培养和生活能力培养(包括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不愁未来没有一份谋生之计。如果我们更在乎孩子长久的健康和快乐,性格和能力培养显然更重要。

第三,人生不应只为孩子而活。《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其实有对女性地位的反思,作者本人是一位个性和经济独立的女性,她对上东区全职妈妈其实是有一些批判的成分,当然不是批判女性自身,而是男女社会地位的批判。在这些拥有巨额财富也接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群人中,全职妈妈虽然表面上是家庭的分工,但本质上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榨和物化。在全职妈妈和在职妈妈的选择间,除了考虑孩子,女性是否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如果社会发展到现今,女性始终被抚养孩子绑缚,这不能算是进步。当然,女性可以说,她们有选择权,退可以在家庭洗手做羹汤照顾孩子家庭、进可以在职场开辟一片天地,但大部分女性回到家庭后,出山再成功开辟职场江山的概率并不高。女性的生理和情感特点更适合家庭,可是一旦回归家庭,就代表着失去经济独立,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经济独立侈谈独立。所以,在鸡娃的同时,妈妈们应该深思是不是对孩子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需要自己的人生,孩子也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