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子大学》来看过去人的教育方式——范潮福《父子大学》

从《父子大学》来看过去人的教育方式——范潮福《父子大学》_第1张图片

文/林则徐则林

《父子大学》是范潮福先生的一本随笔集,该书主要记录的是作者自己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读书的经历与记忆,所读的书目大多都是传统的经典史集。我们从中看到了过去人的读书方式、读什么书以及怎样思考,真实并还原了过去人的治学精神、做学问的方法,还有对好书的那份狂热与挚爱。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其中又夹杂了很多那时候的读书人想读书的艰辛,读来让今天的我们倍感心酸,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由于观念与经济原因,那时候能去私塾学堂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少,私塾的教书先生会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个也不会落下,颇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一对一教学。再反观现代教育,对于读书虽然在观念和经济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九年义务教育让人人都有书读。可是,教学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每个教室四五十个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不可能兼顾的到每一个人。加上国人急功近利的思想,于是,现代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像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绝对是现代教育普及的一个弊端。

书的开头部分,范老与在悉尼上学的儿子的视频通话中,儿子说:老师上课很少讲教材上的内容,那是留给学生看的,老师只教你读书的方法,给你开参考书目,指导你怎样去收集资料,怎样分析、推理、论证,解决问题全靠自己,和您的教法完全一样,我能适应澳洲的大学生活,全凭您的影响,当然也得感谢爷爷和您的“父子大学”。

可见我们的现代教育出现了问题,应该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学生多,教育资源不够用等表面原因。而是教育的观念与出发点就不正确,功利心太重。正所谓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又如古人所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主旨应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怎样学会应付考试。

素质教育在国内倡导了很多年,可教育的本末倒置现象依然很严重,不容乐观。好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应该是完全能够,从正面去影响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所以,读了这本《父子大学》之后,我很羡慕范老能有一位这么好的父亲,我在看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有个想法出现,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也能成为这样的父亲,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起一个亦师亦友的良性互动关系,而不是严而又不教的那种。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辈很多人并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一句“我也是第一次当别人的爸爸”好像就撇清了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只知道一味地告诉孩子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的人生就会很艰难或怎样等。没有明确的目标,孩子对未来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此刻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未来会造成什么影响,学习是盲目的。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如何读、读了又会怎样?好像读书是为了完成大人交给自己的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就会得到什么奖励。

因此,我们应该要向书中范老先生的父亲好好学习,让孩子知道读书有基于兴趣爱好的读,也有为了生活的读。但是,我们至少先培养起孩子读书的兴趣才是吧?否则,说那么多都只不过是一句空谈而已!


从《父子大学》来看过去人的教育方式——范潮福《父子大学》_第2张图片
范福潮


书里作者范福潮的父亲说:一位作者的作品被排在不同的卷次,若按卷次读,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熟悉各种文体的体例,掌握各种文体的作法;若按作者读,可以看出作者把握不同文体的能力,领悟作者的创作思想、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若以作者所处年代为序来读,可以看出诗赋格律和文章体式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历代文学思潮的变化,等于读一部文学史。

父又言:初读《史记》,你只把它当作一个囫囵的东西;通读两遍后,你就把它看作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读第三遍,你就把它看作一百三十个独立的篇章;读第四遍,它就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人物的故事;再读下去,它就变成了一串串优美的句子;再读下去,又变成一个个字和词汇。犹如庖丁解牛,最初看到的是一头牛,刀法娴熟后,目无全牛,他看到的只是一根根筋腱,一块块骨头。等你把《史记》读到目无全书,只有字词的时候,就读透了。朱子说,读书如人吃饭,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才能吸收营养,也是这意思。

书里这样的父子对话非常多,这都是在教人读书的方式与如何从读书中获得乐趣,是一种基于培养读书与学习兴趣的读。

范老父亲还说:少看方能熟读,见书就读谓之滥读。莫要才读几本书就想立说议论,要把书上的道理体会透彻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真知灼见,再去作文不迟。辛勤耕耘,不问收获,工夫到了,自然会有收获,急于求成,反倒颗粒无收。

这句话说的是读书不能一时贪多,多则嚼不烂。写文章也是一样,有人喜欢在灵感涌现的时候马上奋笔疾书,而有的人喜欢把灵感记录下来,等自己冷却以后再开始动笔写。这是教人读与写相结合的练习方式。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真是不知道原来读书还有这么多的门道。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这样认真读书呢!

随着近年来对知识的崇拜,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教人读书的书,卖的还比较火,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快速读书术》、《事半功倍读书法》等等,一看这书名感觉就有点儿太功利了。

我也看过一本这样的书,不是说这种书看了不好,毕竟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如书中的范老父亲所言,古代人用竹简写字,一部《史记》的竹简重达上千公斤,古人说的汗牛充栋以及学富五车的人读过的书就还真没有几本了。我们现代人若按那个标准,人人都是学富五车的人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看书还真的得挑,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阅读也要注意方法。所以,一些教别人如何读书的书籍便迎合了这个市场。

那些教人读书的书没有不好,我只是觉得如果真的想学会怎么看书,倒还不如真的就看这本《父子大学》,因为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读书的方法!

书的最后,范福潮先生的父亲临终之前写:半生薪水,一成买书,二成养家,三成育儿,四成过日子。十分精力,四分谋生,三分教子,二分读书,一分作文章。

寥寥数语,就将自己的这一生给总结了。我们足以窥见其父亲的文字功底有多扎实、文笔有多简练工整了。


从《父子大学》来看过去人的教育方式——范潮福《父子大学》_第3张图片

范福潮先生与父亲一生是父子,亦是亦师亦友。书里写:读书作文,与他将来干什么工作没关系。我十八岁去北京念书,临行时父亲嘱咐我,读得进书,百事可做,你只要写一笔好字,作一手好文章,无论怎么改朝换代,都有饭吃。我没有什么企图,对他能否成材也不抱希望,只想趁现在我的脑子还清楚,把肚子里这点读书作文的经验传给他,书种文种,当不断绝,死也可以瞑目了。”

读完竟有种要泪眼婆娑的感觉。书里大部分都在写一个知识渊博的父亲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人都不上学,而他却要在家自编教材让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的事情。对于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作者范老先生并没有过多叙述,很冷静、像个旁观者。对于一些关于读书、选书的方法却叙述的非常详尽,充满了感情。

想想也是当然了。毕竟范老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时代发展出现偏离而想要去控诉它。《父子大学》书名里已经非常清晰地明确了写作此书的目的——一个父亲是如何在艰难的条件下教育孩子,以及读书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重要等。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父子大学》来看过去人的教育方式——范潮福《父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