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和文档的关系——文档是产品的另一种“存在”


我认为,文档对于产品而言,是产品的另一种“存在”。就好比某个实物如风景和这个风景的照片,照片就是风景的另一种“存在”。人们想要看风景、感受风景的美,既可以实地去风景区游玩;如果去不了,也可以看一看风景照,也能看到景色的美(虽然没有亲身在风景区来得真切)。同样的道理,类比一下产品。如果人们想要了解、熟悉某个产品,既可以通过实际使用这个产品,也能够通过阅读这个产品的相关文档来达到目的。换一种情况,当一个人熟悉、使用过某个产品后,这个产品就在这个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副本”,然后他想把头脑中的这个产品“副本”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落到纸面上,也就成了产品文档。


一份文档就是一种视角,它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产品,展现产品的某一个特定方面的信息。而产品本身是立体的。想要全方位的展现产品,就必须要从多种视角去看待、解读产品。反映到文档上,就需要多种文档从不同的角度去“再现”产品。这也就要求与,产品配套的文档一定是一个有特定组织结构的文档系列,或文档群。


为什么说是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文档群呢?举一个例子来说,我手里举着一本《新华字典》,说这是一本《红楼梦》,我的理由是《红楼梦》里面的字在这本字典里面都有。你一定不同意。为什么?因为《新华字典》里面的字没有按照《红楼梦》的句子、段落进行排列,也就是说它不具有《红楼梦》的文字组织结构。


文档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想到一点说一点,每份文档的核心点和职责不清,那么这些文档实际上就是不可用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知道怎样的文档结构是合适的?如果说文档与产品间存在误差,那么怎样的文档框架才能使这误差最小化,使“文档还原产品”这一目的最大化呢?假如说一个合适的文档框架结构就在迷宫的终点,那么我们怎样思考才能顺着正确的道路达到终点呢?


拍脑袋?想到一点是一点?感觉这么做一定会搞出一堆乱七八糟、不明所以的文档出来。


虽然自己还不是产品经理,但是看了两本关于产品经理的书之后,觉得确实产品经理工作中需要的思维与方法能够实际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产品经理的没有不和“需求”打交道的。我打算把自己了解到的关于产品经理的那一套东西拿来去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如果我是一名产品经理,我的客户就是公司内、以及公司客户的所有需要了解公司产品的人。我需要提供一个叫做“文档”的东西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不了解产品,他们需要了解产品。)。该怎么设计“文档”这个产品呢?


这样去想,就能够确定几个基本的问题了:

用户(或受众)是谁?只用一种用户吗?如果有多种用户的话,每种用户的特质是什么?

文档本身能够有几种维度去“还原”产品?每一种维度适合什么样的用户?能够把握这几个问题,文档的框架就不会偏离,也会有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