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十年,随着保守势力抬头,世界在分崩离析的边缘徘徊,影坛生态也变得更加复杂。平等似乎还很遥远,危机却触手可及。在这紧张的局势间,正义也许会迟到,伊斯特伍德却一直没有缺席。
自2014年的《美国狙击手》起,年近九旬的他每年都有新片上映,怀揣着对小人物的关切,兢兢业业地用影像与世界对话。
《美国狙击手》
伴着新世代钟声的敲响,伊斯特伍德的新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也如约与内地观众见面了。
电影由1996年轰动世界的亚特兰大爆炸案改编,讲述了理查德·朱维尔跌宕曲折的人生故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维持社会的法制公义,却几乎被执法机构毁掉了一生。他是数百人的救命恩人,却是更多人心中的杀人凶手。
电影一开始,就能感觉到伊斯特伍德宝刀未老,用几个镜头就干净利落地勾画了朱维尔的人物形象。
在工作中,他将法律和秩序奉为人生信条,较真到有些偏激,因此也惹恼了不少人。在生活中,朱维尔则热衷于枪支与打猎,他和母亲间的日常温情满满,和律师沃森(山姆·洛克威尔饰)间的耍贫斗嘴让人忍俊不禁。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梦想带上警徽,却因为不讨喜的外貌而饱受挫折的普通人。
伊斯特伍德用生活日常作为切口联结起朱维尔和观众,同时将乔·哈姆扮演的FBI探员以及调查记者(奥莉维亚·王尔德饰)用三言两语介绍给银幕前的大家,他们分别代表导演执法部门和新闻媒体。
随着亚特兰大因为奥运会的临近而连日庆祝时,这三股势力逐渐走到一起,引发了之后的蝴蝶效应。
朱维尔在音乐会的现场将防弹专家带到一个没人认领的背包前,所有人却都觉得他在大题小作,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去喝瓶啤酒放松放松吧”。直到专家脸色苍白地直起身子,大家才知道这不是玩笑,致命危险近在眼前。
伊斯特伍德是掌控情绪的大师,他将炸弹引爆前的紧张描绘地丝丝入扣,朱维尔不断地跑上跑下疏离群众,肥墩墩的脸上写满了惊慌。当死亡与生命间的张力拉到极致,好莱坞大片式的视听也让观众们如临其境。
爆炸来得猝不及防,虽然在多方努力下将伤害降到了最低,狂欢最终还是成了哀语,而朱维尔也在一瞬间成了人们的英雄。媒体听说了消息闻风出动,在爆炸现场人们就争相采访他,甚至还有出版社想为他出书立传。
可惜没有人等到英雄的自传,只有二十年后的伊斯特伍德用影像之书献上了迟来的公道。
在剧情构架上,新片与东木2016年导演的《萨利机长》有相通之处,都描述了小人物无意间的壮举所引发的一波三折。但不同于《萨利机长》精巧的闪回结构,这次他选择了平铺直叙,让观众见证了朱维尔的清白。
当我们为朱维尔感到欣慰没多久,联邦调查局无端的指控和媒体只要热点不求真相的态度就把我们和朱维尔一齐拖入了深渊。
看着朱维尔艰难地适应着这个世界,义无反顾地疏散群众,对法治机关抱有无条件地信任却被有心之人污蔑成嫌疑人,对着心碎的妈妈说,“我只让你骄傲了三天”时,银幕前的我们握紧了拳头,每一个人都因为社会的不公而愤怒异常。
如果说伊斯特伍德刻画朱维尔的功力堪称影坛的范本,那他对FBI探员汤姆以及调查记者凯希的脸谱化描写则是为了朱维尔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无奈地让步。
汤姆和凯希一出场,一个经受不住诱惑,轻易就泄露了调查信息。在调查嫌疑人时也全无贡献,甚至在影片的最后仍愚蠢地认定朱维尔是凶手。另一个甘愿为新闻头版出卖肉体,对朱维尔一家也几乎没有尊重可言。两人可以说都是媚俗的反派,是完全的功能性角色。
伊斯特伍德对女记者的刻板描写在当前平权浪潮风起云涌的语境下,显得特别不合时宜,似乎涉及性别歧视,也收到了部分人的批评和抵制。
但瑜不掩瑕,作为一个作者性很强的导演,在影片中选择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进行压榨,就是为了在影片中输出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及对立法机构和媒体的批评。
伊斯特伍德选择将二十多年前的亚特兰大爆炸案在这个时间点重新搬上银幕,让整部电影对照着当下的社会现实,不像是历史事件,倒更像是一则富于人性的寓言。
电影所批判的不仅是无能的权力机关,更是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在社交媒体空前火爆的当下,我们对于热点事件不断反转的情况几乎司空见惯。受害者其实是加害者,事故原来是阴谋,世间公义在下沉,人们却为了不断的反转而庆祝狂欢。
虽然在影院中,我们坚定地同朱维尔站在一边,讨伐媒体,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更可能是无知的大众。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敲击着历史的回音,不仅是在批判执法机构下狐假虎威的调查员,更是警示不明真相的大众对一边倒的舆论保持警惕。
将朱维尔区别于其他以对抗执法机构为题材电影的重要一点,就是他对公权抱有极大的好感。
而他对执法人员态度的改变也成了电影的核心内容,曾经即使汤姆为首的调查员无视朱维尔的隐私,哄骗他签订不平等条例,在他和母亲的家随意进出,甚至讽刺地说与朱维尔是“警察对警察的对话”时,朱维尔都积极配合,认为这是在遵守条例。
他在片中重复了好多遍“我也是执法人员”,让律师沃森对他近乎软弱的态度恨铁不成钢。
当朱维尔意识到那些他做梦都想成为的执法人员,其实是让他深陷舆论漩涡的幕后推手,他终于开始了反击。
法律条例也许是中立的,铁面无私的,但执法机关中的约定俗成的程序,不仅与宪法中所强调的“自由,公正”背道而驰,更是流露出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的自利自私,为了加速结案而加害普通人?不分青红皂白便对他人围追堵截?
这些显然都越过了朱维尔的底线,他决定为自己而战,为家而战,为真正的公平正义而战,并在他曾经最敬爱的联邦调查局中发表了那段震耳欲聋的自白。
为了不让电影落入俗套,伊斯特伍德批评现实的目的十分尖锐,但在电影中情绪的起伏还是平稳而克制的。在最后的控诉中,朱维尔用娓娓道来,平实的语句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超级英雄电影变成主流的当下,伊斯特伍德仍然坚守自己的立场,致力于拍摄平凡人的故事,这种对边缘群体的关怀让他的电影一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从拿下四座奥斯卡的《百万美元宝贝》到《萨利机长》,直至今日《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东木镜头下的人物逐渐学会了同世界和解。他变得温和而克制,但不变的是他对人性难能可贵的坚守。
电影中工整细致的构图一直紧紧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进到影院看到伊斯特伍德标志性的打光,看到那个到了耄耋之年的牛仔还在不停的前进,奋斗,思考,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对着《百万美元宝贝》的结尾怔怔出神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