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游

散游_第1张图片

风中夹带的气息很熟悉,秋天的味道越来越浓了,一到这个季节,我会安然的醉卧在它的怀里,贪婪的呼吸它那独有的安宁。我喜欢这个季节,天气娇爽,到处都是静悄悄的。水是静的,天也是静的,云成了天空的鱼,游来游去,风成了水带着他们满世界环游。它们乐在其中,我看着它们快乐我也很快乐。

我喜欢一座城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有一个地方可以容得下自己的心,有山有水,美景总能使我放下所有的防备。嘉兴有古镇,但我从来没去过,因为总感觉那是被人圈养的地方,没有了原滋原味的景,走起来看起来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即使是故作高雅的去走一遭,也没有多少值得兴奋的。追着内心,寻一处净土是最令人欢喜的。南湖,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慢慢走近它,可还是觉得离它很远,致使我更加频繁的去接近它,我想陪它一起经历四季,可想想又不切实际,所以还是珍惜当下的季节,如同怀抱着季节散步,走走停停,慢慢看。


散游_第2张图片
一池碧玉碎


秋荷已非夏荷,亭亭而玉立,在夜色里攒动,一个个随风挥舞,却只能安稳的扎根在泥里。《爱莲说》和《荷塘月色》,偏偏自己又是印象深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朱自清先生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苏州东海县,后随祖父定居扬州,算是个彻彻底底的江南水乡之子,自然少不了和荷花打交代,自小喜欢散文的我第一本书就是秋实先生的,里面有《春》、《背影》、《荷塘月C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的散文总是很平静,文笔很美,手法运用的活灵活现,独树一帜也是有他的道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月中塘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一段描写夜色中的荷花的,姿态优雅如美人,婷婷而玉立,比喻的手法行云流水般淋漓尽致,景在他的手上倒是活了,一直以来十分佩服秋实先生的手法独到,人读起来也十分受用,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竟然也飘飘然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周敦颐独爱莲,我赴了他的后尘。还好在江南,这种植物只要是有水有泥的浅滩,总少不了它的影子,公园随处可见,公园也就成了“莲”久居的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迎来日出,送走日落。被固定在了特有的池子里,任人观赏,采撷。而这个池子,有时会像是一座城。看它的人仿佛成了“莲”,谓之曰“花中君子”。文人喜欢寄情于莲,有名曰荷花,芙蓉等,大叶如蒲扇,可做清凉去暑的茶叶,又有荷叶饭之类,莲藕为根,是人餐桌上的佳肴,莲子养生健脾。不管是叶还是根,都是良品,花中君子的美称也不枉。可人再怎么寄情与它,始终静默如它,它还是它,巍然不动或是摇摆于风中,生于夏而枯于秋。这个季节正是告别的季节,可它也不懂独占,陪着其他的植物,慢慢变得憔悴,可他不会落叶,不像其他的绿植一样,它的叶只会倒下,腐烂在泥里,盖住他们的根,沉睡一个冬季,春天时蠢蠢欲动,只为夏天的含苞待放。

莲充满了佛性,而佛性又是在人的身上体现的,所以莲充满了“人性”,即和人的价值和存在相类似,只是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不像人知道喜欢什么,它们的世界只有四季的风雨冷暖为伴,不争不抢,立在四季的华光里。

人不如莲,也不是莲,只是找了个躯壳包庇自己那不堪的灵魂,至少现在看起来是有些荒唐可笑的。所以现在也没人把自己比喻成圣洁的“莲”,更不屑于与自认高洁的莲花为伍。在生活面前灵魂所有的遮掩物都显得多余,反倒是那些抛弃躯壳的人能在现实里笑灼颜开,活的更为贴切。淤泥看似污浊,却满满的都是养分,莲扎根其中,萃取精华,供养生命,在这一点上,人倒也和莲花相似,如果将社会比作淤泥,那也能说的通。只是人性使这其中的过程更加细腻的展现,分布在时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演示,只是能长久吗?人是可变的,善变的,社会更是一个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存在,因为它承载的是人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存在。这时也许能够互相制衡是最好不过,若是不能够和平相处呢?淤泥的养分不够,或者淤泥将自己的养分据为己有不肯分享,结果也就很清晰了。“淤泥” 变得更加污浊,养分越积越多,而人在一次一次的汲取养分,突然发现越来越困难,因为淤泥拒绝了他们的索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会渐渐的失去生机,只剩下干枯的躯体,慢慢腐烂,化作尘埃,而淤泥也从此只是一堆淤泥,没了汲取的价值,只是一堆烂泥。做最坏的打算就是同归于尽,失去存在的意义。最好的打算就是和平共处。这和自然界里所有的生态系统存在共性,相互制衡的同时保持共赢,这是最为平和的生存之道。

散游_第3张图片

寄情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是一粒尘,在随着四季飘荡,像是池里的荷,也像天上的云,时刻紧贴着天地的怀抱,温暖而心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于心,际于天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