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

2019年11月3日中午12时许,我完成了杭州马拉松的比赛,这是我个人完赛的第二个全程马拉松,净成绩04:26:46,比首马成绩快了5分钟。跑完42.195公里,腰部、大腿、小腿的酸痛,是正常的身体反应。但精神上,成就感满满,我完成了今年给自己设定的一大目标,更自信了,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应对挑战的,是能干事、干成事的。跑步让我持续自律,持续精进,持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仔细回想这半年多来备战第二场全程马拉松的经历,有一些体会。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8年10月7日,我参加了芝加哥马拉松,完成第一个全马,完赛成绩是4:31:41。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零起点学习跑步,有规律进行跑步训练,到完成第一个全程马拉松,我花了一年半时间。应该说,普通跑者,首马能有这个成绩,还算是不错的。这要感谢吴栋老师和无香老师,两位老师传授了很多的跑步知识和技能,他们身体力行,示范引领,除了马拉松,他们还参加越野赛和“铁人三项”赛,是精英选手。可能是受了老师的影响,跑完第一个全马后,我的计划是,继续练习一年,到2019年下半年,再跑一场马拉松,争取能破4。现在看来,这目标多少有点好高骛远,对我这样一个普通跑者来说,破4真没那么容易。我不算是一个马拉松比赛的爱好者,特别不习惯参赛,不习惯比赛日前的焦虑、紧张、睡不好觉,目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多次去外地参加比赛。但我知道,设定一场高级别的赛事,为比赛做准备,会让日常每一次的训练有目标、有动力、有意义,参加比赛的压力也能督促自己日常好好训练。

目标是有了,但事实是,2018年整个冬天,我都没有执行好周期性的训练计划,只是周末会去跑10公里。主要原因呢,是自己比较怕冷,冬天的5点,寒风来袭,天还没有亮,我不太想在黑乎乎的环境里跑步,毕竟温暖的被窝太有诱惑力了。客观原因呢,工作确实比较忙,挑战和压力比较大,又刚好碰到家里要搬家,诸多杂事需要处理。因此,就把跑步这件事情先放一边了。我在单位附近的瑜伽馆办了一张年卡,结果一周也是最多去了2~3次。最关键的是,每次练完瑜伽,胃口特别好,总喜欢去吃面条、烧麦、馄饨等高碳水的食物,体重很快就飙升到了60公斤以上。

到了今年4月份开始正式执行430的训练计划的时候,最大摄氧量已经从47降到了43,体能下降很多,几乎是要从头开始了。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年12月底搬家以后,离浙大西溪校区田径场远些了,从家里骑自行车到田径场需要20分钟。为了节省时间,我基本上就近在运河边跑,因为不是塑胶跑道,也因为运河边上散步走路的人多,跑者比较少,跑步的气氛没有田径场好,每次训练都达不到指导配速,也很少做无氧间歇跑,训练的效率不高。夏天的时候,早上6:20太阳就升得很高了,怕晒,就更加不想去跑操场了。运河边上,绿树成荫,在树荫下跑步,舒服多了。虽然保证了每次训练的跑量,但几乎都达不到指导配速,训练效率很低,最大摄氧量也始终没有明显提升。就这样一直持续到9月份。其中,夏天请了一个教练学自由泳,11节课下来,自由泳卡在了换气上,没有学会,蛙泳从浅水区转移到深水区。每次游1000米的强度刚好,有一次游了1500米,腰就受伤了,此后就不敢轻易加量了。毕竟,安全不受伤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两个月的游泳练习,我知道我的有氧基础还是可以的,1000米蛙泳,几乎可以不休息。

(二)尽人事,听天命

9月初,因为报名杭马没有中签,就马上花899元报名参加了杭马训练营,这样就有了直通车的名额。参加了训练营的三次集体活动,分别是跑姿分析、最大心率测试、20公里坡道拉练,体会到练习核心力量和提高跑步技术的重要性。原本想参加“百练跑步技术强化班”,但因为每周有3次实训课,对我原先一周4次的训练计划会有影响,加上平时加班比较多,上课时间不能保证,怕把自己搞得很零乱,就决定还是专心把原先的训练计划走完再说。我习惯专注做一件事,专心把一件事情做完整。希望把手上的事情画好句号后,再开始另一件事。打算等杭马结束之后,再参加跑步技术强化班,破4的目标也只有等明年再说了。

9月份拿到杭马训练营为期两个月的训练计划后,每周会花两个早上(一般是非跑步日)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和肌耐力练习。而且,平时去浙大西溪校区训练的次数也多了。在西溪校区田径场,经常能见到资深的精英跑者,为了上班不迟到,必须早上5点多就起床。好几次碰到李娟,她说的对,要让训练状态维持,要上半年、下半年各报一场全马,这样就能督促自己冬训、春训不懈怠了!

除了训练,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和考验是管住嘴。我是一个超级喜欢吃甜食的人,从4月到10月,尝试了各种方法来减重,但往往好景不长,下了2斤,嘴巴一没管住,就回去了。从60到59,58,57,再回到59,始终反反复复,有几个周日,哪怕LSD跑了20+公里,留下了1000多大卡的热量缺口,第二天早上体重也不会下降,充分说明了“三分动七分吃”是绝对真理。赛前一天傍晚,我晚餐吃了提拉米苏、雪域蛋糕、丹麦鲜奶奶昔、巧克力奶酪塔等四个甜品,终于狠狠地满足了一下自己吃甜品的欲望,真感觉到吃饱了。平时最喜欢香草口味和巧克力口味的甜品,椰子油炒的坚果麦片也很香。其实,牛肉、红薯、玉米、番茄、黄瓜……这些低升糖指数(GI值)的食品,我已经吃腻了。关于减重,完全是知道却做不到。

赛前两周推算了一下,比赛日是11月3日,“大姨妈”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感觉体能状态肯定会有影响。结果,这个月的生理周期比预期时间提前了五天,真的要感谢老天的安排!“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老天”,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做自己能做的,尽人事,听天命,心安之处便是家!

(三)四次追赶430的兔子,虐到哭!

虽然赛前最大摄氧量只有43,体重在赛前又升到了59.5,但我还是做了仔细的准备,修了脚趾头上跑步磨出来的老茧,处理了脚趾甲的甲沟炎,仔细列了装备清单,尽量考虑周全,包括赛后要换的衣服、要擦脸的一次性毛巾、湿巾纸等,赛前仔细核对清单,查看官方手册相关指南,明确检录的位置。

图片发自App

比赛日早上4:15起床,走路到武林门,坐赛会安排的专车,到黄龙体育中心,刷脸检录入场,存好包,6:30就到了赛道上,心理就很安定,不怎么紧张了。但由于早上喝了一包咖啡蛋白饮,对胃有刺激,胃部一直隐隐作痛,直到开始起跑3公里后,不适感才消失。

图片发自App

全场齐唱国歌后,7:30准时发枪,此刻多少有点激情澎湃。得益于已经跑过一次全马,积累了实战经验,早餐没有多喝水,吃得也不多(前一天吃蛋糕吃得太饱了),赛前上了两次卫生间。起跑后,减少了进补给站喝水的次数,全程都没有去卫生间。前15公里,一批又一批的跑者纷纷从我前面超越,我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跑,没有被他们带快,让心率保持在150-160之间,因为我知道,匀速跑是最省力的,蓝牙耳机上播放的是步频的节拍,在手机软件上设定了185的步频节拍。平时训练时,5公里、8公里,我用的步频是190。赛前一周跑步时,我觉得这个步频有点吃力,及时做了调整。而且在上坡和下坡时,我始终没有迈大步,按照候教练说的上坡、下坡跑步的技巧,尝试减小步幅,不塌腰,不迈大步,尽量保持原地跑步的感觉,减少对膝盖的冲击。

过了滨江最美的樱花跑道,上了钱江一桥,就到了30公里的艰难处(即“撞墙期”)。身边有不少跑者开始走走,停停,再跑跑。我始终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我提前在25公里处,就把步频节拍降到了180,让自己跑得更稳一些。到这一路段,确认了自己的体能状态后,我开始超越一些走走停停的跑者。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到了33公里处,大概是虎跑路动物园附近,我看到430的兔子(官方配速员)跑到我前面去了,这下,我开始急了,因为我的底线是今年跑得不能比去年差,至少要守住430。所以我必须要超越430兔子,才能保证我的完赛成绩。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节奏不变的情况下,只能增加步幅,这就需要核心力量的支撑,身体会觉得累。跑着跑着,眼泪就忍不住出来了,想着干嘛自己要和自己过不去?但此时不拼一下,确实不甘心。手表上显示心率在167,我的最大心率是178,还是安全范围。只是平时自己训练时,这个无氧区间的心率练得比较少。周末西湖边跑长距离的时候,经常达不到指导配速,也很会原谅自己。跑着跑着,我稍稍松劲,一慢下来,430的兔子又到我前面去了,我继续咬牙追赶……就这样,我至少追了四次430的兔子,才到了黄龙体育场的42公里处,最后的195米,我是加快速度冲的,赶在4小时30分前撞了线。枪声成绩04:29:23,净成绩04:26:46,比去年快了5分钟。拼得很辛苦!真的,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事后想想,自己平时训练时,不太愿意突破舒适区,因为167的心率,跑步时就会气喘,会觉得气息跟不上,主观上就不太想练。追赶兔子的这一段,就是让我很真切体会了突破舒适区的感觉了。

图片发自App


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无训练,不比赛

马拉松是人生值得去尝试的一段旅行。对普通跑者而言,在30公里(撞墙期)的阶段,你会不停地给自己提出疑问,我该不该继续前行……在这样不停地焦灼之中,你不知不觉地抵达了终点,泪流满面、喜极而泣,这种体验,无法言传。


图片发自App

但,马拉松又是一项极限运动。21公里、42公里,每一步都是踩在极限的边缘,每一步都必须谨慎更谨慎。对这项运动应有最基本的风险认知和敬畏之心。我的体会是,尽管去年我曾经跑到过431,但如果没有持续的、有效的训练做保障,今年想要跑同样的成绩,也是艰难的,更不要说PB了!这次虽然快了5分钟,但我全程没有上卫生间,中途减少了进水站的次数,而参加首马时,我上了三次卫生间,每个水站都停下来喝水了。所以,这次很大程度上是省了这个时间,身体状态并没有比首马好。无训练,不比赛,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你付出了多少精力、汗水、努力在平时训练上,最终会体现在完赛成绩上!

去年跑完第一个全马后,由于身体经历的酸痛,我花了一个月时间,问自己,跑,还是不跑?今年,对这个问题,没有再纠结,答案就有了。如果未来想跑六大满贯,就是要继续保持训练状态,提升科学跑步的技能,加强核心的训练。打算参加 “跑步技术强化班”,备战2020年春季的无锡马拉松。

若干年后,想想那些年跑过的步,参过的赛,流过的泪,拿到过的完赛奖牌,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景,会随风而逝,而长留心中的,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些随风而逝,有些长留心中---第二个全马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