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春节假期是否进一步延长,也不管“冠毒”疫情拐点究竟在什么时候到来,反正,新学期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紧锣密鼓为师生的安全学习做着千方百计的准备,尽管在线教育为学生的混合时空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每一名教育人依然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极其非常的一学期,这是极其困难的一次开学,这是面对“冠毒”疫情所有教育合伙人就要走向前沿的主战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是抗毒的英雄,都是教育使命的切实担当者。
然而问题来了:一方面,我们是在“冠毒”疫情下开学,我们必然要将抗“疫”置于当前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即使疫情再大,开学了,学校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就只能是——学习,促进全体学生更真实、更自然、更适切的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疫情时代教育的“小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对更多我们的阅历与经验中从未经历过的问题。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恐惧不行,盲目也不行。或许,教育史上那些先贤们,会如过去给我们太多精神滋养和理念拓展一样,给我们更多的信心和智慧。
让我们采撷一些教育家们的小故事——
1.杜威的镰刀。小时候的杜威是一个沉默寡言且看上去不太聪明的孩子。有年夏天,杜威所在的班级蚊子特别多。于是老师就吩咐学生第二天自带工具,开展“灭蚊”行动。但是与其他同学带来的捕蚊网、灭蚊拍不同,杜威带来的是一把镰刀。用镰刀灭蚊子,真是一个怪念头,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接下来的场景是:同学们在教室里打蚊子,而杜威却拿着镰刀走到教室后面,那里,有一块潮湿的杂草地。而这,恰恰是教室蚊子滋生的主要源头……
同样是消灭蚊子,一般同学想到的是蚊子,杜威想的是草地。这就告诉我们,疫情当前的新学期,固然要就疫情防“冠毒”,其实,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是不是还要更放远一些?
2.叶圣陶回信。文革期间,叶圣陶一家人被南北西东疏散到了全国各地。有的到河南锻炼,有的在延安插队,有的则到了更远的黑龙江。家人之间互通信息全靠写信。但是,叶老在每次回信时,往往先不谈亲情,不谈事务,而是首先对子女们的来信挑出错别字……
家书抵万金的时刻,叶老却要先挑错别字!这是老先生没有人情味吗?甚至这是老先生迂腐吗?我想肯定不是,而是他在回信的时候,不只是把自己的角色设定为一名父亲,而且时刻没有忘却自己的另一角色——教师。为学生讲解错别字,这,本是教师的本职、本分啊!那么,疫情依然紧张的情势下开学,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本分又该怎么坚守呢?
3.苏霍姆林斯基的铁锨。一次,苏霍姆林斯基把12岁的儿子谢廖扎叫到眼前,给了儿子一把新铁锨,请他量出一块长宽各一百个脚掌的地块并刨好它。开始的时候,谢廖扎感到很费力,但是越干越轻松。可是待到他用铁锨准备翻出最后一锨泥土时,铁锨把折断了。 谢廖扎忐忑不安地告诉了父亲,觉得自己让家里的财物受到了损失。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问:“你学会刨地了没有?刨到最后,是觉得越来越费劲,还是感到越来越轻松了呢?”
当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后,苏霍姆林斯基说,“看来你不是失,而是得”,因为, “你愿意劳动了,这就是最宝贵的收获。”
面对疫情,最好的办法恐怕还不是将孩子们千方百计包裹起来,而是要想办法引导孩子不断形成自我保护,乃至帮助同学和他人的能力。我想,这也许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把断了柄的铁锨在100年后依然具有的现实的教育意义。
4. 陶行知未干透的衬衫。1939年7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陶行知在重庆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为了把学校办下去,先生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想请先生陪他一起去书店买书。他来到先生窗前,发现先生正打着赤膊伏案疾书。高缨说明来意,谁知先生虽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却要求再等一会。他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还以为先生在找借口,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一声就先回去了。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果然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来找他去书店了。后来,高缨才知道,先生为了办学,为了学生,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只剩下了一件像样的衬衫……
陶行知先生未干透的衬衫,在我看来,恰恰是他全心全意对学生、对教育的爱。也许,这就是先生说过的:“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而正是因为如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才在国难当头,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因为,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当然远非80年前的重庆山区所能比,但是,我们正在遭遇的“冠毒”疫情,无疑又是一场特殊的“抗战”。特殊的时刻,需要教师特殊的爱;特殊时刻,也总能见证教师特殊的爱。哪怕带着口罩,这一份爱也一定要传递到教室里面,传递到学生心里……
四则小小的故事,讲述了面对大大小小问题和挑战时刻,教育先贤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疫情滚滚的当下、居家“自闭”的时刻读来,较之往日,更多了一份温暖,更多了一层反思,也更多了一份力量。问题面前的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景行行止的样板;疫情面前的我们,能否交出告慰先贤的答卷?
答案,就在疾步而来的新学期的开学;
路,就在你、我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