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之乡白水济

木偶戏之乡白水济

文/林海

      白水济村,隶属青田汤垟,海拨大概850米左右,由上济、下济、马岱三个自然村组成,金鸡山侧,接近文成县,村民语言接近文成话,人口约400人。

        白水济村的特点,除了山高水白就是木偶戏。木偶戏是由人操纵木偶以表演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唐宋时期,木偶的制作更加完美,清代的宫廷也盛行演出木偶剧,时称“大台宫戏”。随着真人演出的戏曲兴起,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据传说,白水济村民的祖先连同木偶戏来自平阳,所以他们的话腔混合了青田文成平阳三个县的方言。

        初冬,四都半坑文人翁相平先生和大田文人毛绍平先生,相约共游白水济村。毛先生诗书琴画全能人,翁相平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乡村的基层干部,说走就走,青田乡村神秘的地方之一“白水漈前观众山,纵横千壑雾回环。巨峰几座今嫌小,原是身居高位间。”

          到白水济村已经黄昏,落日余晖,透过西天红霞洒满寂静的乡村,偶尔飘零的黄叶,沐浴柔和的霞光慢慢悠悠,显得有些慵懒无力。漫步山林小道,走过已很空寂的田野,已是烧饭的时候,可村子里特别寂静,少了鸡鸣犬吠,人声鼎沸的喧嚣,少了柴烧的烟熏味儿和飘悠的袅袅炊烟。现今的乡村,也只剩下少数留守老人和儿童守候在老屋,少了生机活力的村庄不免给人一丝苍凉的感觉。

        翁先生说,当时村子里人口集中,赶上哪家有个结婚生子的喜事,整个村子几天都洋溢着喜庆,忙着挨家挨户借桌凳,借餐具,杀猪宰羊,买青菜,邻里乡亲会早早赶去帮忙,大人干得热火朝天,忙的不亦乐乎,小孩子也跟着兴奋不已。

        当时,农村的生活特单调,过了春节,村民就远出演木偶戏一直到春耕才回乡。大家依然会调侃生活,没有埋怨,亦不后悔,乡亲们好似习惯了这样的过程。也因为木偶戏,整个村子亲如一家,一喜百家乐,一忧百家愁,左亲右邻情真意切,情同手足,虽然都不太富有,但生活中能相互照应,彼此周济,纯朴的民风让人回味无穷,心向往之。

        稻场旁的小院,主人热情的招待我们,他回忆了当年:每逢皓月当空的饭后,人们经常不约而同聚在这个小院里,听能说会道的乡翁侃侃而谈,讲一些古老淳朴的故事,还有一些木偶人道听途说的所谓新鲜事、稀罕事。主讲者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众听客则聚精会神,洗耳恭听,生怕漏掉一个细节,中间又不乏刨根问底儿的“好事者”,有时为了一个故事情节的对与错大家各持立场,各抒己见,甚至不惜群枪舌战,喋喋不休,争论得面红耳赤,那声音欲与天公试比高。他们又往往会被故事中一个人物的不幸命运而弄得长吁短叹,泪眼婆娑,所有的人都那么投入,感觉那样津津有味。直至深夜,月朗星稀,曲终人散,仍觉余音萦耳,意犹未尽。

        往日的欢声笑语已荡然无存,村房就这样零零星星闲置在些许寂寥的山间,它们静静伫立在那里,依然给人和谐温馨和柔情似水感觉。看着眼前的景象,脑际间又浮现出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及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一幕幕场景,这山、这水、这些陈年旧事、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一番唏嘘感慨不由涌上心头。

        毛绍平先生不由的想起了小时候看木偶戏的情节:“白水济前看木偶,无言傀儡线连音。瓯青交界浑淆话,翻遍天书不可寻。” 是的,当年的白水济如今已并入西天村,而木偶戏呢?伴同着那群带着三个县方言的木偶人,却深深的留在记忆里……

木偶戏之乡白水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木偶戏之乡白水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木偶戏之乡白水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木偶戏之乡白水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