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带给我的启发

我设置的问题是“学生成绩差”,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队伍松散和学生成绩差都是我第一反应认为,这些就是我们学校最突出的问题,但在提出“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队伍松散”的问题后,设置目标时,因为我不知道如何体现它们的可测性,而选择了放弃,但是在选择“学生成绩差”作为主问题时,我的内心纠结了很久很久,这种纠结是因为我可以顺利地设置出可测量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旦设置下,推进措施里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一切就变了味道。也许推进措施里有一些体现教育理念的措施,但其内核仍然是为应试教育而服务的。

做完作业,写完总结,我把培训总结给康老师发了过去。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学校的孩子是谁?他们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和教育,他们期盼的幸福生活是什么?他们不能容忍任何欺骗和谎言。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的童年。他们上两代人已经为这三十年付出了全部,家庭、乡村和幸福生活。”这是康老师看完总结后,发给我的话。

我的总结里不单单写了“学生成绩差”这个问题,这个点甚至不是我写的重点,但我感觉康老师的话主要是针对我这个问题设置而说的。

我说,因为领导、家长、还有一些孩子的期盼,所以选择成绩几乎是一种必然,这也是我能快速站稳脚跟的基点。

说着说着,迷雾之中突然出现了一条隐约的路径,我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我快速站稳脚跟的捷径,搞好了成绩才能有谈其他的资本,这仍然是我的思维模式。

“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的童年。”康老师这句话对应的正是对我这种思维模式。

“如果只是为了做出点成绩给人看,其实那些都是海市蜃楼。我的实践告诉我,做实生命的根基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你不也是看到了吗?用拼成绩的办法只能让他们大多数更早地跌倒、退出,而我们似乎可以因此而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且,我的实践还告诉我,我的路线也可以让孩子有好的成绩。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为什么?因为他们面对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如果只是为了做出点成绩给人看,其实那些都是海市蜃楼。”

是啊,曾经的我,也是这种心态。因为第一次和高大上的人物对上话,第一次去高大上的北京看花了眼,认识了大人物就等于自己也镀了金身了,可是又担心这种关注会昙花一现,除了一点傻大胆,我还有什么?我不知道,这种飘飘然和害怕失去的心态驱使着自己不断地想做出点什么的。但我又能做什么,才会让别人眼前一亮呢?让人震撼呢?这种心态让一切都变成无形的压力,唯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自己的。

“用拼成绩的办法只能让他们大多数更早地跌倒、退出。”康老师的这句话有了异样的感受,因为我就是教师队伍里跌倒,退出的那个人。

我可以列举出教师业绩方案里面种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体制内的一名教师,这种被体制方案筛选而被边缘化过程里,内心有一种极大的屈辱感,无能无力感,愤怒感。

这种耗能极大的负面情绪,再加上我性格里固有的自命不凡,内心的分裂和冲击大到自己几乎无法承受。

研究业绩方案,熟悉游戏规则,在排名中得到一席之地,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而我确实也这样做了。

但是做了,并不代表就心无旁骛了,内心的冲击和分裂更大了。而恰在这时,另一股力量出现在我的人生里,就是和北京一土学校的一段缘分。

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一土学校,我是否就停止了所有的探索呢?

很有可能!因为所有的探索根本就是困兽之斗,我就成了那条不停被电击的狗,不出几年,你打开了门,我估计也不会走出去了。

也许这就是我们学校那些老教师的生命状态吧?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想象,一切得从事实出发。

那么教师是不是就不要测评了?没有任何测评和测评混乱,都会导致教师队伍里混水摸鱼的人增多。

怎么测评?康老师说,这个问题很复杂,他也在研究,但是仍然有可以遵循的地方,那就是,守住底线,相信自己的眼睛。

所以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这样单一的评价机制,对我这个大人的杀伤力都那么大,何况对孩子。

“我的实践告诉我,做实生命的根基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什么是生命的根基?

康老师带给我的启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康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用PPT给我们展示的内容,对这几个观点的认识,我想还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加持,认识是有的,但谈不上有多深入。

但对“尊严”这个词我是比较有体会的。

我为什么很快就决定奔赴一土而去,奔赴21世纪教育研究院而来?我是否是先真正懂得了一土学校教育理念?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或者具体说是康老师或者是王老师的教育理念?

不是这样的。

那是什么呢?是什么让我和这些东西之间有了一点联接?是因为一开始他们传递给我的东西就和我生命深处的乐章有了隐约的应和,这点应和是很重要的,也因为我在其中感受到的尊重,不单单因为乡村教师这个身份而受到的尊重,更因为我感受到的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本身的尊重。

我很喜欢羡慕这个,羡慕那个,觉得自己很惨。而惨几乎快成为乡村教师的固有标签。惨是普遍现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优秀教师,得到主流宣传,职业倦怠的是差老师,但其实普通老师才是主流。

如果是以前,我会很羡慕康老师和王老师这些老师的学生,这样的老师给我上那么一两节课,给我的冲击就那么大,那这些老师的学生,天天听这些老师的课,该是多么幸福。

后来,托紫苏的福,我听了一上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的课,老师说清华大学里有一大批废掉了的小孩,所谓废掉的小孩,就是觉得考上清华北大,就算达到了此生的巅峰状态,生命就此静止了。

我很吃惊,因为这个现象也因为所占的比例。为什么呢?坐拥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怎么还能废掉呢?

很多人分析过这个原因,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康老师所说的生命的根基没有打好,也许还是根本原因?

这就是牺牲生命根本拼成绩的结果,更何况牺牲了生命的根本未必就拼得出成绩,

现在的乡村教育无比热闹起来了,井喷一样的公益组织(当然问题繁多的中国,公益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五花八门的乡村教师奖,教师培训,各种方式的支教活动,让干涸的乡村教师尤其是村小教师,终于有了一点春风化雨的滋润,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混乱。

比如说网课。

在cctalk上我搜索了一下,康老师其实在不久前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线上分享。

我为什么没看到呢?因为这个视频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视频里。但其实就算我看了这个视频,也不会有只有现场听课才能带来的震撼感。因为有一个活生生的教育家和你在同一时间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种现场的气场、氛围,还有其他更为微妙的感觉,真的只有现场才能感受到。

所以未来,科技发达到我们难以想象,是否我们把孩子丢给一大堆现代科技产品,就能得到一个完美的孩子呢?

我们会得到一个可怕的孩子。

这种现场课,带给我的独特感受,让我突然对“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有了更为鲜活立体的体会。

这应该是老师最应该具备的素养,这也是老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之所在,教育的复杂也就体现在这里,老师是一个能影响学生生命的具有独特魅力的生命个体,而学生又何尝不影响着老师?这几年的经历,很多都大大超出我的预期,生活的轨迹就像过山车道一样,往复回旋,跌宕起伏,我们总说留守儿童如何如何,其实很多时候,闭合了心灵有问题的根本就是大人。

我们这几天,对同事,家长,学生,环境都有诸多抱怨,更多是不自觉地以一个文化人文明人的身份去抨击愚昧与野蛮,我突然想到,教育研究院那些从未和乡村教师接触过的专家学者,在第一次接触乡村教师,也就是我们这些人时,心里是不是也会掠过几丝无语,这都是群啥老师啊?哈哈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教育理念那么多,单是“尊重”二字,要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上午的小组反馈,韩嘉玲老师总结我们的展示,说给了她很多启发,她的很多启发又启发了我。假以时日,当我脑子里的黑箱子最终被打破,我会发现什么呢?我会有什么感觉呢?我想,我会发现自己的脑子里又有了一个以前没发现过的黑匣子,只不过那个黑匣子比被打破了的那个要大得多,生命的自由度也会跟着变大。

人生就在不断打破黑匣子,又发现新的更大的黑匣子中,无限伸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老师带给我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