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儿担儿

货郎儿担儿,是物品奇缺年代,卖货的担着的担子,是儿时最为珍贵的记忆。

儿时正是计划经济时代,物品供应不像现在一样应有尽有,正规的物资供应处——供销社,供应的都是一些日常用品,儿童玩耍的一些东西,妇女们使用的一些针线用品,一些炙手可热的紧俏货却是奇货可居,货郎担儿应运而生,填补了此项空白。

货郎儿担儿_第1张图片

一根扁担是再平常不过的,不同的是,货郎担在两头穿了小小的褉儿,以防止框儿的滑落。框儿是金属结构,大约是六十公分的正方体,棱角上是粗大的铁丝,粗铁丝和粗铁丝用细铁丝网状连接起来,整个就是一个精雕细琢的“铁丝网”,只有在正面处留了一个“小门”,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货郎可以通过小门来取放物品。

货担的中心是货框里的“物品”,有家庭妇女使用的针头线脑儿、纽扣儿、鞋面、领子、脚带,有大姑娘、小媳妇使用的粉心、合粉、胭脂等物,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最吸引我们的食物是江米花儿、糖豆儿,最难忘的玩具是溜溜球、气球和万花筒。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百货商场”。

货郎担儿有一个“货郎儿鼓”,即是一面手拿小鼓。鼓柄在六点钟的位置,在三点钟和九点钟的位置各有系线的一个圆球,转动鼓柄之下,鼓便会“咚”“咚”作响,因转动起来像“拨浪”形状,因此又称之为“拨浪鼓”。拨浪鼓专为招呼乡里乡亲“货郎担儿来了,快点出来买东西了”,如一块金字招牌起着招呼的标志作用。如若没有听到,货郎的吆喝声便会接踵而至“卖货郎担儿,卖货郎担儿类!”喊声响亮,送货上门,效果不同凡响。

听到拨浪鼓的响声,大姑娘小媳妇儿的心儿就痒痒起来了,再加上货郎的一声吆喝,深巷里的老乡们就会应声而出,小孩子们奔跑在前面。短短几分钟的功夫,已经围了一圈儿人,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交易市场。

买物品的过程是一个“较量”的过程。围在最里面的是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货郎担里的“糖豆儿”“江米花儿”“芝麻糖”等美味可口的食品,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上一次货郎过来的时候已经“尝了鲜”,味道极是甜美,这一次还要“再续前缘”,家庭条件好的已经“捷足先登”,其他的家庭主妇不准备买,嫌把孩子胃口惯大了,脾气惯坏了。可是,孩子却不走,和大人们在拼着耐心,眼见得孩儿喉咙一上一下的抖动着,明显的涎水咽了一大口,也按纳不住性子,给孩儿买了了事。只有几个家庭实在贫困的孩子,看大人离开,也没有了等性,喊着眼泪离开了。

留下的妇女们,正儿八经的开始了买东西的历程。该做鞋了,买上几尺松紧带,再买上一包针,买的多了,货郎!你得给我们便宜一下,下一次我们还买你的,货郎撅着嘴、皱着眉,小东样西儿类不挣钱,实在不行,可是到最后,还是以货郎的降价而告终,货郎直呼“赔本了”。可是妇女们自有她们的说法,一句“巧买买不住拙卖的”就把这桩“公案”裁断了事。

大姑娘小媳妇儿倒显得比较慷慨,对于买的日用品,她们甚于斟酌,相中的东西,也不管价钱的高低,只是红着个俏脸儿,只管买了东西,悄悄儿走开。这道留给了货郎比较的口实:看看你们这帮老娘儿们儿,倒不如小媳妇儿们实在。随即引来了一片哄笑声。

货郎担儿,自古有之。元王晔《桃花女》楔子:“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水浒传》第七四回:“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 山东 《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这边树底下也常歇下来一两副货郎担,或是卖西瓜的。”亦省作“ 货担 ”。 金平 《迷彩》:“几副货担、一座曲尺柜,围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 平凡 《支农路上带头人》:“顿时,货担便像星期天的圩场一样热闹。”

说到货郎担儿,就不能不提“扁担精神”。家乡的石板岩乡,地处太行大峡谷,和林州城一山之隔,为了流通物资,勤劳的供销社人,担起扁担,挑起物资,上山下乡,长年累月之下,靠扁担运输维持了山中的物资供应,挑出了“扁担精神”。货郎担儿,也许是受扁担精神的启发,才会在林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

“江山代有货郎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货郎担儿逐渐隐居幕后,商店和超市走上了商品舞台。

现如今,超市物品琳琅满目,物品应有尽有。反而少了小时候对物品的新鲜劲儿,少了饶有兴趣的期盼,少了一份珍贵实在的乡土记忆与怀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货郎儿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