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吃土会”

我的外公,是那种有着高大形象的普通人,身高比一般人略高,之所以称为高大形象,只因其为人一身正气,立与行均是腰肢挺拔,即使在我成年后面对他,仍然会有一种仰视感。

在七八十年代,单位住房是比较普遍的事物,外公作为市轻纺局的职工享有了一套二房一厅的住房,我的童年的大多数回忆都是在这里发生,并刻入时光里。在我的少年时代,市场经济还未被提出,随后产生的商品房对于当时小城镇的人来说,不知为何物,更不能想象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疏离到”闭门入户,邻里不相识”的程度。

市轻纺局大院并不大,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大院,大院大门面东而设,大门顶上是连接南面楼体与北面楼体的平台。南面楼体面当主街道,楼下首层是门市商铺,楼上是单位办公场所,院子靠西边的建筑体是居住区,虽然与办公门市楼相连但不相通,进出楼需要从院内单独的住宅门梯进入。大院北面的楼体,是一幢相对比较整齐的独立单元楼。说它是单元楼,只是因为整幢楼只有一个位于楼体中间位置的楼梯,所有人只能从这里进出。楼共有四层,每层六户,楼梯将住户分为左右两边各三户一字排开,每户共享着公共走道或是叫做阳台。每两层间楼梯分为两段,方向相反,在半层回转,形成一个小平台,这里便设有公共的男女厕所。外公家位于四楼右边第二户,当初如何分配或按怎样的方案选房,已经不得而知,但邻里之间的关系多年来都非常和睦,相互之间端着饭碗去邻居家夹菜吃是比较典型的体现邻里关系的事情之一。

早些年,听外婆说过一件趣事,至今想起来,仍然会莞尔一笑。事情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公单位派工作组下乡指导工作,外公是工作组中的带队干部一员,一行人受到村里热烈的欢迎,并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格的欢迎仪式。乡大队搭了舞台,组织了一场别出生面的演出。所谓舞台,实际是个很简陋的土台子,在一片空地上打上木桩围出一圈,形成舞台的地基,然后在地基内填土压实,直到高出木桩,形似高台,这便是临时舞台。工作组到达乡里指导工作,对于乡里来说,积极配合工作组工作便是支持生产,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支持祖国建设,是绝对正确的。故而工作组受到了热烈而浓重的接待,在欢迎仪式上,大队与村民准备了各种表演节目,争先恐后的表达各自的满腔工作热情和对工作组的欢迎。

外公作为工作组领导,被安排到观众席第一排中间位置就坐,离舞台最近。当时所处的年代物资匮乏,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依靠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双手。没有舞台——组织人来搭,没有服装——用可用的物资替代,这大概是最早的“混搭”服装秀了。就这样,用床褥做藏袍,用枕巾系腰身,用防水套鞋当靴子,一首首歌唱毛主席的歌舞竞相上演。舞者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曲调高昂时,舞者跳得更为用力,脚下会掀起层层灰尘,也会博来观众的掌声。

直到晚上,外公从乡里回到家,一家人惊呆了。只见外公原本一副俊朗的脸,此时变得灰头垢面,头上、衣服、裤子、鞋子上更是附着了厚厚的一层土灰,人稍微动一动都会抖下土来,像极了刚从坍塌的土洞里钻出来。一问才知,这一场热烈非凡的欢迎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吃土大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公的“吃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