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脉脉养生”关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这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药,陶弘景称之为“诸药之王“,李时珍认为它“普治百邪”。而且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能缓能急,还能够补养五脏,价格又非常便宜。那么,这是哪位中药呢,它就是最常用却不平凡的甘草。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有很多别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与甘草味道甘甜有关。此外,甘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别名——国老,因为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又能缓能急。入药方中对一些性情猛烈或懒缓的药物,可以起到监之、制之、敛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为君为臣为佐为使,能调和众药,使它们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在药的王国里,甘草是国之药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多达上百种,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疾病。
1.补心
《雷公炮炙论》最早提出甘草入“心脾二经”,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提出甘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结合古籍文献对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 “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等记载,甘草具有补心作用。
(1)养心复脉
甘草这一功用主要针对“心动悸、脉结代”的治疗,代表方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此方是气血阴阳通补的方剂,除了大剂量的炙甘草外,方中还有补气的人参,滋阴的生地黄、麦冬,通阳的桂枝、生姜,补血的阿胶、麻仁、大枣等。炙甘草与这些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同用,能发挥它“甘纯两重性” 的特性,分别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作用。
此外,炙甘草汤对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津液亏虚等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失眠、虚劳、肺消、血虚、惊厥等病证,均收效显著。临床常将此方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或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扩张型心脏病等。
(2)养心宁神
甘草养心安神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心悸、脏躁等心神不宁的病证。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养,出现失眠、心悸,可单用炙甘草或配伍石菖蒲、人参、远志等以养心宁神,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甘草丸。
脏躁多因肝郁不疏、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所致,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等症状,治疗上当以补益气血、缓急安神为主。甘草之“甘缓”,能够缓急安神,常配伍淮小麦、红枣等用于脏躁的治疗,如甘麦大枣汤。
2.补肺
甘草性味甘平,归肺经,李东垣谓其能“润肺”,可治疗肺虚诸症,根据不同的配伍,能够补肺气、益肺阴、润肺燥。补肺气常配伍人参、黄芪,如治疗肺肾气虚咳喘的人参蛤蚧散;益肺阴常配伍百合、玄参、阿胶,如治疗肺肾阴亏的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不足阴虚有热的补肺阿胶汤;润肺燥则常配伍麦冬、枇杷叶、阿胶,如清燥救肺汤。
此外,由于甘草本身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非肺虚咳嗽病证中甘草也很常用,这与其补肺没有直接关系,如治疗外感咳嗽的三拗汤、止嗽散、华盖散,治疗肺热咳喘的桔梗汤、泻白散,治疗痰热咳嗽的清金化痰汤,治疗肺燥咳嗽的杏苏散,治疗寒痰咳嗽的冷哮丸等。
3.补脾
甘味属土入脾,功善和中。《神农本草经》认为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实乃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肌肉、主四肢,通过补脾则能使肌肉强劲、四肢发达。甘草的补脾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与脾虚有关病证的治疗中。
(1)补中益气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脾气是否充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乃是治疗脾系病证的根本。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经,功善补益脾气,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这既是补脾的基本方又是补气的基础方。炙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一助人参补气,二维持药力,三益胃和中。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味而具有补脾气作用的方剂不胜枚举,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异功散等。
(2)升阳举陷
脾气不足、固摄无权则中气下陷,出现胃下垂、肾下垂、脱肛、久泻久痢等病证,治疗上既当升举阳气更当补益中气。甘草并无升举功效,但通过其补中益气、甘缓和中,配伍黄芪、柴胡、升麻等药物则能增加补气升阳的作用,如补中益气汤。此外,与治疗脾不统血的黄土汤、气虚血脱的举元汤等方中的甘草功效相同。
(3)健脾化积
脾气不足、运化失权,水谷精微难以运化,出现饮食积滞、脘腹痞闷、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等症状,治疗上除了需要及时消食化积以治标之外,还要适当补益脾气,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以治本。甘草配伍白术、人参可补益脾气,配伍山楂、神曲、麦芽可健脾消食,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资生丸等。
(4)健脾祛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充足则健运水湿;脾气不足则脾失健运而水湿潴留,形成虚实夹杂的气虚湿阻证,甚至可变生痰饮、水肿等病证。治疗上当健脾祛湿,或补脾气,或温脾阳,如参苓白术散、厚朴温中汤、苓桂术甘汤等。
需要说明的是,历来在对甘草的配伍和应用上都强调“痰湿中满” 不用甘草,因甘草纯甘而易生湿助痰,但实际上对于痰湿中满的形成还是要分清虚实,若因脾虚所致的虚满依然可以用甘草。
4.缓肝
甘草对肝脏的治疗作用体现在甘草的药性平缓,能够针对肝脏的特性有的放矢,如柔肝养肝、缓急熄风等,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针对以上特点甘草常配伍白芍,如芍药甘草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浸膏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5.调肾
由于肾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甘草的特性相冲突,在实际应用中,历代补肾的方剂中几乎都不含甘草。因肾位居人体下焦,主水,肾的功能失调常出现水湿潴留的病证;甘草之“缓” 既难以抵达下焦又滞缓其他药物到达且会滞水生湿,不但不利于水湿的排泄反而可能会加重水湿病证,因此很少用到。
需要提到的是在治疗肾脏病证的方中有一方含有甘草,即封髓丹(又称凤髓丹)。该方由黄柏、砂仁、甘草三药组成,最早出自元代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具有降心火、益肾水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肾不交、相火妄动之证。但甘草在方中的作用历代认识并不统一, 仍有待讨论。
6.助阳化阴
所谓药味的“合化反应” 是指两种不同的药味组合以后会产生原有药味所不具备的效应,这种现象既见于单味药物,更体现在不同药味的药物之间配伍应用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两大类,甘草因其“至甘纯甘”的特点而成为“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中甘味药物的代表药物。
辛甘化阳
典型的配伍即为桂枝与甘草的组合。如治疗心阳不足、心悸怔忡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新加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能够温通心阳;治疗中焦虚寒、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能够温助脾阳;治疗阳虚痰饮、虚实夹杂的苓桂术甘汤,能够温阳化饮;治疗阳虚寒凝、经脉不通的温经汤、当归四逆汤,能够温阳通络。
酸甘化阴
张仲景创立的芍药甘草汤是酸甘组合的代表方剂。甘草与酸味药的配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阴虚津亏挛急的病证,典型的配伍即为白芍与甘草的组合。白芍、甘草药对见于桂枝汤类方、建中汤类方和四逆散类方等。
综上所述,甘草之补益涵盖气血阴阳以及多个脏腑,尤以补益中上焦为主,而对肝肾则无明显补益作用,并且其发挥补益作用的侧重与其配伍的药物和主治病证有关。甘草补益作用所呈现的多样性特点与其至甘至纯、甘纯两重性的特性有关,也是其临床配伍应用广泛性的具体体现。
温馨提示
甘草虽好,却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的。许多医家认为“甘缓助湿”,故化湿方、苦寒燥湿方多不用甘草。还有的医者认为甘缓不利于理气,故治疗气滞不畅、升降失调、气郁的方剂也多不用甘草。
中医学”十八反“中记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将其列为药物使用禁忌。
现代研究显示,长期过量服用甘草可能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脂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
因此,在临床处方中,要充分发挥甘草的多功能作用,扬其长,避其短,辨证用方,审方用药,严格掌握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并非每个处方都要信手写上一味甘草,更不应把甘草视作可有可无之品。具体应用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甘草的日常食疗方
1、菊花甘草汤:取白菊花120克,甘草12克,浸泡30分钟后煎煮,煮沸10分钟后去渣,趁温热分四次服用。
可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痛患者。
2、甘麦大枣汤:取淮小麦100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先用水煮炙甘草,取汁,再用炙甘草汁煮小麦和大枣,水沸后改小火煨至小麦烂熟成稀粥即可。
早晚空腹各服一碗,有养心宁神、和中缓急的功效。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和烦躁欲死等症。
3、甘草绿豆汤:取绿豆100克,生甘草10克。加水慢煮后服用,
可解暑热及药物中毒。
4、助眠甘草汤:取甘草9克,小麦50克,红枣9克,清水1000毫升中药甘草的药用价值。煮沸后小火续煮15分钟,去渣当茶饮,
具有解郁忘忧、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焦虑不安、入睡困难或浅眠易醒的患者。
5、甘草二花饮:取白菊花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白糖10克。先把菊花和红花去杂质洗净,然后将二者及甘草加水250毫升大火煮沸,再改小火煎煮10分钟,最后加入白糖,代茶饮用。
具有平肝疏风和清热解毒之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并见头痛目赤的患者。
6、蜜枣甘草汤:蜜枣8枚,生甘草6克。将蜜枣、生甘草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即可食用。
具有补中益气、解毒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咽干喉痛、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咳嗽等症。
来源:中医杂志
疾病查询方法:
把手机横过来看
注意:错字.繁体字.空格输入无效,点击下表无效!
疾病查询表 | |||
A |
癌 | ||
B | 鼻炎 |
补肾 |
补气 |
补血 |
便秘 |
白发 |
|
补钙 |
扁桃体炎 |
斑 |
|
鼻塞 |
白癜风 |
背诊 |
|
鼻出血 |
扁平疣 | 白内障 | |
闭经 | 便血 | ||
C |
肠炎 |
痴呆 | 抽筋 |
痤疮 |
|||
D |
带状疱疹 |
打呼噜 |
打嗝 |
盗汗 |
低血压 |
胆固醇 |
|
打坐 |
痘痘 |
盗汗 |
|
胆囊炎 | 胆结石 | 冻疮 | |
癫痫 |
|||
E |
耳鸣 | 耳聋 | |
儿科 |
|||
F | 发烧 | 腹泻 | 妇科 |
丰胸 | 风湿 | 富贵包 |
|
反酸 |
飞蚊症 | ||
G | 感冒 | 高血压 | 高血脂 |
高血糖 | 高尿酸 | 更年期 | |
骨质增生 | 骨质疏松 | 高烧 | |
肝病 | 肛裂 | ||
H | 灰指甲 | 狐臭 | 滑膜炎 |
喉咙 | |||
J |
健脾 |
脚气 |
结石 |
静脉曲张 |
健忘 |
颈椎病 |
|
肩膀痛 |
腱鞘炎 |
甲状腺 |
|
鸡眼 |
甲沟炎 |
解酒 |
|
戒烟 |
记忆力 |
脚裂 |
|
积食 | |||
K |
咳嗽 | 口腔溃疡 | 口臭 |
抗衰老 |
口苦口干 |
口角炎 | |
L |
老年痴呆 | 老年斑 | 落枕 |
拉筋 |
老慢支 |
螺旋杆菌 | |
M | 美容 | 面诊 |
|
N |
男科 | 尿频 | 尿急 |
牛皮癣 | 脑梗 | 尿酸 | |
O |
呕吐 |
尿道炎 | |
P | 皮肤 | 泡脚 | 偏方 |
偏瘫 | 膀胱 |
脾虚 |
|
皮疹 |
皮肤瘙痒 |
拍打 |
|
Q | 前列腺 | 清血管 | 肾虚 |
气虚 | |||
R | 乳腺增生 | 乳腺癌 | |
S | 失眠 | 湿气 | 手脚冰凉 |
湿疹 | 瘦腰 | 瘦腿 | |
上火 | 嗓子痛 | 手脱皮 | |
舌诊 | 手诊 | 三七 | |
食物 | 烧心 | 手裂 | |
T | 头晕 | 头痛 | 痛经 |
脱发 | 腿痛 | 腿抽筋 | |
头皮屑 | 痛风 | 糖尿病 | |
W | 外阴瘙痒 | 胃胀 | 胃溃疡 |
网球肘 |
X |
小儿疾病 |
血管 |
血栓 |
心脏病 | 膝盖痛 | 荨麻疹 | |
哮喘 | 血压低 | 血压高 | |
血脂 |
血糖 |
血虚 |
|
消化不良 |
下肢 |
息肉 | |
Y | 咽炎 | 牙痛 | 牙黄 |
牙松动 | 养肝 | 养胃 | |
痔疮 | 阳痿 | 眼干 |
|
眼花 | 养骨 | 眼涩 | |
腰椎间盘 | 腰痛 | 腰肌劳损 | |
牙龈出血 | 厌食 | 晕车 | |
阴虚 | 阴道炎 | ||
Z | 早泄 | 脂肪肝 | 中风 |
中成药 | 足跟痛 | 足跟裂 | |
肿瘤 | 皱纹 | 自汗 | |
指甲 | 抑郁 |
长高 |
以上无链接,点击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