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

地处东北边疆的宁古塔真的是环境恶劣,如人间地狱哪么可怕吗?非也!那又究竟为何,满清官员视若地狱,宁死也不愿去呢?

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宁古塔是清代设在沈阳(时称盛京)以北的管辖黑龙江、辽宁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与盛京齐名,真不是蛮荒、不毛之地。

宁古塔,这是东北的一个古地名。大约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一带,具体来说就是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及图们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那宁古塔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满族语言中,宁古的意思是数字“六”,塔的意思是“个”,也就是说,宁古塔的意思就是“六个”,那是六个什么呢?说法就有好几种了。

一是,宁古塔这地方有六座山,当地人称山为台,当然也可能这六座山外形像台,而台又与塔发音相近,于是就称这个地方为宁古塔了。这是明代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所写游记《宁古台》(收在《宁古塔山水记》中)中考证的说法,也说明宁古塔这个名字在明朝之时就已有之。

''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二是,宁古塔这个地方古有六个兄弟,他们将这个地方分成六个部分,各自占领一方。清朝的文人吴桭臣在他的《宁古塔纪略》中就写到了这种说法。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吴桭臣的父亲吴光骞是清初的著名诗人,很小时就展露出才华,可惜在顺治十四年时牵扯进当年的科场案,被人诬陷而被流放宁古塔达二十三年之久。

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吴光骞在流放期间,写下了很多记录宁古塔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人”。吴桭臣就出生在宁古塔,从小生长在这里,对宁古塔也是很有感情的,所写的《宁古塔纪略》详尽地描述了宁古塔的美景和生活。

三是,宁古塔是清朝皇室先祖福满的六个儿子曾居住过的地方,当地今天还有“六祖城”的遗址。说到这福满,很多人不熟悉,但他的曾孙子努尔哈赤,大家就很熟悉了。清朝后人称这个地方为宁古塔贝勒,然后就简称为宁古塔。

当然,这种说法,静笃觉得是清朝统治者牵强附会的成份居多,想要把他们的先祖和地名联系起来,展示他们的不平凡,这是古代统治者惯用的伎俩。问题是明代这个地方就叫宁古塔了,且还是明代流放犯人的地方,说明明朝就在管辖这个地方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地方现在都还有清朝的“六祖城”,说明这是清朝皇室的故里,想来也应该不是蛮荒不毛未开化之地。

清王朝建立后,对这个地方也极为重视。在顺治年间,宁古塔的管辖地界是极为广大的,哈尔滨整个东、南面都在其管辖之内。该地地处大清王朝的边塞,是国防的重镇,也是向清王朝的八旗提供兵源和为边防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地方。

当时的东北各民族向大清朝廷纳贡的物品也在这个地方转运,是东北除盛京(今沈阳)之外的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在当时应该算是较为繁华的。

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流放的犯人视为“地狱”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说下,清代的“流放”又是怎么回事呢?

流放,是将犯罪的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方式。它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秦汉时逐完善,到南北朝时期时,与笞、杖、徒、死四种一起形成五刑体制。直到清末,流放这种刑罚才被废除。

流放的对象大多是与当朝者政见不合的罪犯(触怒了皇帝),按说该被判死罪,可是为了体现统治者的仁慈,就改为发配边远地区。整个有清一朝,远在南方的海南岛和东北的宁古塔这些地方都曾做为流放地。而宁古塔,一方面远在北边极寒的地方,另一方面又是清王朝的老家,便于对犯人监管,成为了清王朝流放的最佳目的地。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

现在,我们来说重点,为何有些历史记载的满清官员对于流放宁古塔怕得要死呢?

看了上面对于流放的介绍,你可能觉得,这流放不错啊,至少命是保住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是安土重迁的,儿孙满堂,死后能埋在故土,叶落归根是人们最大的追求。

而朝廷选择的流放之处,均在远离中原之地。相较之于中原来说,路途遥远,不管是生活习俗、自然环境都是差异非常大的。一个戴罪之人,离故土千里之遥,没有今天的高铁这些交通工具、没有电话一类的通讯工具,一别故乡亲人,基本上就是一生不见,客死异乡。纵是死后要魂归故里,都隔千山万水,怕是难以归去。

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况且,流放之人都是徒步走向千里之外的流放地,很多人在路上就会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就算是去到流放地,也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被冤屈的苦痛中,然后孤独的死在他乡。对于流放来说,看似把命保住了,其实却是最让人煎熬的痛苦的开始。流放后就远离皇帝,远离权力中心,这辈子就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能在异地他乡慢慢地等死,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我想很多人是宁愿选择死去吧。

前面我们说了,宁古塔虽然地处边陲,寒冷是真的,但并不是苦寒之地。只是,对于这个地方,流放之人却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吴光骞父子,一个是流放的罪臣,一个是在宁古塔出生的一代,对宁古塔的看法就截然不两只。我们先摘录两人描写宁古塔语句。

在吴光骞笔下,宁古塔是这个样子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吴光骞写给母亲的信中语句)

在吴桭臣笔下,宁古塔是这个样子的:

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

父子二人,同样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导致个体感悟的极大不同:一个觉得寒苦为天下所少有,无丁点的温暖,只有漫天风雪,满地坚冰,恍若地狱;而吴桭臣笔下的宁古塔,土地肥饶,物产鲜美,那分明就是吴光骞梦中的中原,那里有半点寒苦。

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来,宁古塔苦与不苦,皆在人心中不同的感受,离家万里、蒙受冤屈的流放之人,心中对生活、对未来再无希望,自然是奇苦无比,那怕把他流放到塞上江南,那也是“凄凄惨惨戚戚”吧。

所以说,满清官员们对于被流放到宁古塔怕得要死,并非宁古塔本身有多么偏僻、苦寒,而是他们对远离故土亲人的恐惧、对无东山再起机会的绝望。


只是,塞外奇美的宁古塔却背了千年的锅

你可能感兴趣的:(宁古塔,清朝官员视若地狱的流放地,其实背了千年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