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被打脸了。
作为《奇葩说》最知名的黑粉头子,他曾经吐槽这档节目就是“一个人数太多的《康熙来了》”。
可《奇葩说》第五季放送的时候,他居然成为了导师之一。
导师介绍环节,马东和蔡康永故意拎出他的吐槽,当成梗抛给他。他用段子和下跪完美地接住了这个梗。
这一点都不意外。毕竟看李诞看久了,我已经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他接不了的梗;如果有,那这个梗肯定不好笑。
擅长接梗,吐槽犀利,自黑成瘾,这样的李诞,很容易就让人产生“有趣”的印象。
“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句奇怪的鸡汤开始在微博上流传。
很多人跟风,拼命地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仿佛一旦被认为无趣,就相当于宣判社交死刑。
但有趣本身是一个非常玄乎的东西。
前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大猫一直缠着我给她介绍学弟。
在海底捞的诱惑下,我屈服了,一边询问她的择偶标准,一边在我脑海里筛选健康的单身男青年。
“颜值过得去就行,最重要的是有趣!”
“我很好奇,您觉得什么样的学弟算有趣啊?”
她被我问住了,支吾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脸上的表情感觉就像是考试周复习完合上书,脑子里全是呼之欲出的名词解释,但却连一个完整的定义都想不起来。
很多人努力地想要变得有趣,或者像大猫一样想要拥有一个有趣的另一半。
但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究竟什么算是有趣。
既没有抽象的标准,也放不下这种向往,那努力有趣的人就会去模仿具体的人。
李诞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换句话说,李诞身上那些最容易让大家产生“有趣”这种感觉的元素——“接梗”、“自黑”和“吐槽”,已经被定义为有趣本身了。
有趣就这样标准化、人设化了。
并不是说李诞无趣,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李诞有趣,才能够成为有趣人设的标准。
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为模板,流水线式地生产和筛选,反而会制造很多无趣的人。
我大一的时候,也有关于有趣的焦虑。
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在心中做一个不愿意告诉旁人的决定,比如一定要谈恋爱,比如一定要减肥。
我的决定是要变有趣,因为我非常享受社交。
我会焦虑,会模仿,但不会思考究竟什么是有趣。
如果问那时候的我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答案大概会是带我的部长汤汤。
汤汤其实和李诞蛮像的。
破冰聚会上,她会熟练地找到大部分人都能够参与的话题,然后偶尔自黑一下自己其实并不重的福建口音,再善意地吐槽一下另一个副部。
如果没有她,那破冰聚会的气氛也许就像换个地方开一次例会吧。
在我的设想中,汤汤这样的人,多少会对自己的这种“有趣”有一些得意。
“但很多人都像我这样啊,我自己都觉得腻了。”
当时的我其实还不太理解,可等我在大学里待了更久,我才发现符合这样标准的人真的不少。
他们就像整容一样,按照一个模子去雕刻自己的谈吐技巧。灵魂也开始跟皮囊一样单调,一样千篇一律。
网红脸被讨厌,不是因为丑,而是因为过度泛滥,导致大家审美疲劳。有趣也逐渐变成了网红脸一样的东西。
单调和有趣,本来就是冲突的。
李诞之前提过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观点。
正是“要做有趣的人”这一追求的广为流传,使世界上多了好多无趣还很努力的人。
他其实活得很清醒。
他明白自己是什么样子,他会承认自己“是一个虚荣的人”,承认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他会放下自负去接梗、吐槽和自黑,为了让观众认可,但最根本的还是为了自己开心。
他没有主动地跳上流水线,去依照“有趣”的人设改造自己,他非常抵制人设这个词,他想要的是成为自己。
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在努力地活成有趣这种人设,结果变得很单调,很无趣。
没有人会否认李诞很有趣,可是有趣从来不止李诞一种。
每个人都应该是万里挑一,而不是千篇一律,这样的世界才会有趣。
所以,与其努力有趣,倒不如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