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成绩斐然的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但他不是靠天资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苦练内功,用汗水浇灌收获的实干家。
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小脾气,有时容易“起急”,也须常思己过,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他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强调“常常守在患者身边”,对困苦的患者总是给予“特别关照”。为寻找治疗方案,他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
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解立新,从山区走来的一名军医。
“为什么不让我去, 我偏要去”
1967年,解立新出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沟壑遍地的小县城——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平陆县。在“能吃饱,能穿暖”的家境中,解立新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解立新考上当时山西省最好的高中之一。那3年,解立新属于“一直在追赶别人的学生”。虽然睡的是宿舍里的土炕,还常遭老鼠和跳蚤造访,但这样的经历,在解立新现在看来,“一辈子感谢,一辈子难忘” 。
解立新选择学医是个偶然。1985年,高考报志愿时,因平时成绩还不错,学校将他推荐到国防科技大学(当时还不属于军校)和西安交通大学。但是,因为同桌报考了军医大学,他便也在高考志愿里糊里糊涂地填上了军医大学。就这样,还没有搞明白军校招生规则,他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提前顺利录取了。
然而,当时祖国西南边陲中越战争的余烬还未散去,军医大学每年都要派人到前线,每年都有伤亡。因此,解立新“轻率”的选择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这时候解立新反而特别坚定,“为什么不让我上,我一定要上!”年轻的执拗阴差阳错地造就了一名名医。
用解立新自己的话来说,“人生有很多偶然,但偶然往往就变成了必然。”就这样,坚定地走进军医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
“医生是个充满遗憾的职业,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往前走”
当时的4个军医大学,每个军医大学派15名优秀学生到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实习,解立新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便成功留在301医院呼吸科成为一名医生。
到301医院报道的第二天,解立新就经历了从医后的第一个“重大刺激”。那天,科室收治了一位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病人,解立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位不到50岁的女性。听说情况不好,解立新和同事们马上赶上去抢救,突然,病人出现大咯血,虽经过积极抢救,但未能挽救鲜活生命。那一晚,解立新失眠了,伴随他的,是对“生命竟脆弱至此”的感叹,更是一名医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
近30年过去了,当他讲起这段往事,依然看得出心有余悸。“医生是个充满遗憾的职业,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往前走”,他说。
十几年前,解立新收治了一位16岁的小姑娘,病人来到医院时反复咯血,肾脏也不大好。经过抢救,病人的情况慢慢好转。但是有一天,病人又开始没完没了地咯血。解立新开始反思,治疗方案到底哪里出了错?那天晚上他没有回家,而是留在科里查文献,找原因。直到凌晨4点钟,解立新了解到一种罕见病和患者的反应非常相似,第二天便据此改变了治疗方案,女孩得救了。后来孩子的父母对他说:“那天晚上,你办公室的灯亮着,我们就一直看着你的灯。你的灯亮着,我们就觉得有希望。”
“医学是经验医学,又是需要不断探索和自我修正的学科,有的时候需要付出代价,需要医生和家人一块儿努力探索未知的东西。”解立新说。
如今,呼吸系统疾病排在导致人类死亡因素系统脏器疾病的第一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空气质量比较差、吸烟人群大、老龄化趋势加剧,多种因素综合显示,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还将继续上升。“从预防、动态监测和规范化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责任更大,任重道远”,说话间,解立新满是担忧。
解立新的探索从来没有止步。多年来,他一直作为老师刘又宁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开展呼吸危重症、重症感染的研究,取得多项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近几十年来,解立新所在团队致力于开展感染早期诊断和精准化治疗等一系列研究。在老主任刘又宁教授、陈良安教授等几代人的努力下,他们的团队首次明确我国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且和国外明显不同,致病菌耐药率明显高于国外,有时甚至面临无药可治的现象,亟须建立早期精准诊断个体化合理用药体系。对此,解立新团队有针对性地研发出一系列“床旁”早期诊断的设备和技术。能做到2-4小时病原学的快速诊断,和兄弟学科一起联合攻关,打破了常规感染早期诊断需要24-72小时的现状。目前,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ICU里,“床旁”病原学的快速评价和早期诊断率已经达到60-80%。如此一来,患者就可以得到精准化治疗,为痊愈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耐药机制方面,解立新所在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在体内验证了“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 ,为临床个体化用药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解立新团队还研发多种呼吸支持设备和感染的早期诊断设备,实现了个体化生命支持的目标。很多设备是国内率先研发和应用到临床,填补国内空白,居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解立新领衔团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新老传承,团队不断进步。
“我的体会是不怕不优秀,就怕不努力,走到这一步,我觉得勤奋最重要。”
解立新刚到301医院时,时任科主任刘又宁教授是我国文革后第一批国外学成回国博士之一,是解立新的硕士和博士导师。
谈起自己的老师,解立新引用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刘又宁教授对下属和学生的要求可以用“严厉”二字形容,他要求年轻医生晚上都要留在科里和病人在一起,多观察病人,多接诊病人,多看多听多动手,几乎天天都忙到凌晨1-2点,甚至是通宵。
解立新说,“一个好老师的引领和言传身教,会帮你避开很多弯路,但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解立新的学生肖坤,也几乎用了同样一句话来评价自己的导师解立新。
“他是一位百分百称职的好导师。要问解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那就是他的严谨和勤奋。”肖坤说。
笔者以为,这便是“传承”。
作为导师,解立新会帮助他的每一名学生做好职业发展和科研方向的规划。“我们常常收到他半夜发来的邮件,有时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和嘱托,他经常是一看到对我们临床和科研有帮助的文献就转发给我们,并对其中有价值的地方进行点评。看到邮件的发送时间就知道,那么晚了,他没有休息。”肖坤说。
“老师要求我们守在患者身边,因为患者的病情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肖坤说。之所以这样要求学生,是因为解立新自己就是如此,在他看来,守在患者身边,随时掌握病情变化便是最管用的药方。
几年前,ICU收治了一位罹患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小战士,病情十分危急。作为医疗组负责人,解立新连续几个日夜寸步不离的守在他的身边,直到他的病情慢慢平稳下来。期间,解立新接到任务去外地参加重要会议,会议结束,解立新马上飞回北京。那是一个周日,飞机一落地,他没做片刻休息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医院看望这名小战士。面对同事和学生的不解,解立新说:“我不在的两天,我的患者一定会心有不安,所以我要第一时间来看他。”
肖坤还提到,老师有一个“强迫症”,学生们都在学,但都还没“学到家”。解立新每天睡前不论多晚都会坚持看1-2小时最新专业进展文献,每天早上坚持听1小时英语。这个“强迫症”既能使他时刻了解国外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又同时锻炼了英语水平,解立新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刘又宁教授和解立新的中学老师都曾经用“不是一点就透的学生,但肯定是最勤奋的学生”来评价解立新。“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总是没被落下,走到这一步,我觉得勤奋最重要”,解立新说。
“人要不断地自我修正,要知道自己是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飘也不能沉。”
还记得那天上午,当记者一行来到解放军总医院,采访正要开始时,解立新主任突然接到紧急会议通知不得不临时离开。这时,这位国内顶级医院的大教授一边不断说着“对不起”“不好意思”,一边郑重地面向我们连鞠几躬。
和解立新主任交流时,你会发现坐在对面的不像是国内顶尖医院的大主任,也不像是呼吸领域的权威专家。相比之下,他更像我们身边一个普通朋友,不只是因为他的谦和,更因为他的真诚和坦然,就像和家人聊天一样。
在办公室,我们发现除了必备的办公用品和书籍之外,解立新的办公桌上还摆着两个眉开眼笑的小佛像。
原来,解立新是个急脾气。由于他反应速度快,思维跳跃,有时同事跟不上节奏,他就容易起急。还有抢救病人时,要进行气管插管,准备呼吸机,建好大静脉通道,准备各种抢救设备等,看到大家手忙脚乱,解立新就会急的“扒拉开自己干”。也有情况危急的时候,已经和家属讲清楚了最佳治疗选择,家属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下决定,解立新一着急声调就不知不觉高起来……于是,爱人就送给解立新两个眉开眼笑的小佛像,放在办公桌上,提醒他“嘴巴多翘一翘,少掉一掉”。
虽然自己的脾气急,但是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他们知道我是为他们好才会急,我天天守着他,还说什么呢!”
解立新说,他很喜欢读古人的书,如王阳明、曾国藩等的书籍或传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睡前自省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想想今天什么事儿做的不够好。“人要不断地自我修正,要知道自己是谁,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飘也不能沉。”他说。
学生肖坤对于导师的急脾气有另一番解读。他说,‘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别人对老师的一种误解。他实在太忙了,除了临床工作之外,他还要带学生,还要做科研,还要做行政……这么多工作等着他,可能没办法不急。”
“作为一名医生,有时忙起来可能顾不上和患者过多交流,但他其实是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慕名来找他看病的都是能帮着加号的都会帮忙……”说话间,肖坤回忆起一段往事。
一次,一对东北农村的老夫妇换乘多种交通工具慕名来找解立新看病,见到解立新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医院的挂号系统已经关闭,加号都没办法加。虽然这时候解立新忙了半天连午饭都没吃,还是义务接待了这对老夫妇,详细了解了病情,并给出了治疗方案。“来一趟北京不容易,这样他们就可以少跑一趟了。”解立新说。
解立新办公桌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简陋的A4纸,纸张已经泛旧,看得出贴了有些年头。上面用签字笔写着“有境界,能看远;有度量,能看宽;有涵养,能自持;有锋芒,能内敛。”这段话,源于二十几年前的一段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解立新接诊过一位老八路、老首长。病治好了之后,解立新和这位老首长也成了忘年交。这位老首长看着解立新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一路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还做了最年轻的行政副主任。
2004年,在这位老首长90岁时,他特意找来解立新送了他一幅字:“盛名之下,闻过则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此提醒解立新,在人生得意时,不能忘乎所以,要更加注重自我反思才能走的更远。
解立新领会了老首长的良苦用心,便抄写了老首长的这段话贴在墙上,用来自勉。2014年当了科主任以后,经过岁月历练,又有了新的感悟,便总结了现在贴在墙上的几句话,时常看看,时常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
“做医生要执着,要坚守,
一定程度上要甘守清贫”
谈话间,解立新提到他自己的“想当年”。
“我也是从一个小大夫一步步走过来,最局促的时候就是读博的时候。”那是1999年,解立新的孩子刚刚出生,他每个月的工资是700元左右,用来养家远远不够,捉襟见肘一点也不为过。为了解决家庭的开支,解立新便在工作之余兼职英文翻译来赚一点“外快”,既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英语水平。“现在想想很有意思”,解立新笑着说。
谈到现在的青年医生,解立新说,“我觉得学医是非常好的职业,建议优秀的学子还是要报医学院,它跟人的生命打交道,健康打交道,而且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打交道,永远有未知的领域可以探索,我觉得非常富有挑战性。”
对年轻医生的寄语,解立新教授说:首先是前途光明,但要脚踏实地,做好吃苦的准备。医生的成长时间很长,前期可能会需要父母的支持、靠着不多的规培费用精打细算,没办法活得比较“潇洒”。当了主治医生,收入提高以后会慢慢改观。所以,“做医生要执着,要有信念和理想,要坚守,一定程度上要甘守清贫”。
解立新认为,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青年医生更多支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成长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学生来从事医学。同时,从医学院教育开始就要重视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情怀的合格医生。
项目发起:健康报社
鸣 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