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邀王专访 | 两周内收到94封面试邀请是怎样一种体验?

两周时间内,94封互联网公司的面试邀请纷至沓来。其中既有腾讯、阿里、网易、奇虎360等一线互联网公司,也有乐视、滴滴打车、今日头条、知乎等各大互联网热门领域中的佼佼者,更不乏各行各业的优质创业公司们。

去年8月,毕业仅三年的徐风就成了100offer上最受企业青睐的候选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在人才密集的100offer上脱颖而出,面邀接到手抽筋?

这周,我们走近了100offer的面邀王徐风,为大家揭秘他两周内收到94封面试邀请背后的原因。

学习和工作要讲究方法论

5月末的北京稍显燥热,街上的行人都早已换上了短袖。中午12点,准时走进餐厅的徐风却仍旧穿着长袖外套。坐下没多久,他就表示自己刚从南方回来,南北温度的强烈反差让他生了感冒。

和想象中不同的是,坐在我对面的并不是一个寡言少语的程序员,和我认识的大多数程序员相比,徐风无疑是健谈的:言语之间逻辑清晰,对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反应敏捷,并会在回答中主动补充可能对我有用的部分,对起话来轻松自如。

徐风,男,26岁,毕业于南方某985、211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第一年在某国企做了一年前端开发后,跳槽至某BAT继续从事前端相关的工作。2015年8月,在100offer的技术拍卖中收到94封面试邀请,最后成功入职某热门O2O公司工作至今。

看上去徐风的求职之路一路顺畅,但实际上他成为一名程序员却基于许多机缘巧合,毕业后也曾在求职上吃过亏。

「大学的专业是父母帮我选的,那时我才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毕业后班里一半同学进了软件公司从事技术开发,一半继续读研深造,还没想好职业规划的我稀里糊涂就进了一家国企,每天不得不穿着西装坐在办公室里敲代码,虽然环境安逸但是太浪费青春,想清楚后就从国企跳了出来。」

不同于那些从小就痴迷技术、自学编程代码的人,徐风对技术的热爱是在后天的工作中逐渐喜欢上的,一开始他接触的技术是java,后来有一天,老板对他说「最近h5在微信上挺火的,你也做一下吧」,至此,他才正式转入前端。他深知自己在起步上的落后,于是在方法论上下足了功夫,才有了后期在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

徐风是一个非常看重方法论的人,他说过「好的方法是除天赋以外,普通程序员通往顶级路上必走的捷径之一。」那么他的方法论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下面我来好好介绍一下。

徐风在自己心中构建了一棵技能树,用以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棵树枝叶繁茂,每一个结点都是一项技能,他会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许多操作,比如新添一个结点、丰富一个结点、归纳复习一个结点等。通俗点说就是有规划地掌握新技术、丰富新技术、复习旧技术,做到井井有条、温故知新。他不大赞同国内在技术上前端、后端的分法,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技术栈,向全栈发展。

目前,徐风已经掌握了java、javascript、nodejs、css、html、php、smarty、fisp等技术,但他的技能树还在不断扩展中。

同时,对于前端架构,他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尝试,包括MVP架构、SPA应用、O2O行业渠道的前端支持框架等。他总结出了前端架构的一些思路,在第二家公司也实践了一些想法,目前正在github上梳理这些ideas。

「很多程序员的学习方法有问题,看到最近哪个技术火,就随便找几本书来看,然后开始敲代码。」在徐风看来这是一种随意且浮躁的表现。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时刻讲求效率、计划和方法论的人,喜欢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

比如在很多人发愁的时间管理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在BAT的时候工作量很大,常常同时有3、4个项目并行压得他喘不过气。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项目拆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可以把一个工作最多拆分成20多个小项目,评估每一个项目的工作量、风险值、耗时度等因素后穿插进每日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从中收获了拆分的乐趣。

此外,对于那些琐碎的工作任务和时间,他也充分物尽其用。日常工作中,他有一个inbox,用来搜集所有工作时产生的零碎想法和待做的小事。他喜欢无脑化地轻装上阵,将琐碎的事情从脑海中全部掏出后扔进inbox,闲暇之余不时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完成,而不是把它们堆积在脑海里形成压力。

碎片时间他会思考一些大的工作计划和宏观的东西,而不是陷入细节中。「程序员很容易陷入细节,甚至连自己当初加入一家公司的原因都忘了。」徐风说,站在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陷入纯技术思维,是接触技术比别人晚几年的他的优势之一。

100offer说:

优秀的人才总会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当日常工作遇到瓶颈时,普通人会选择原地徘徊甚至无视它,但对自我有要求的人则会不断调整方法论去寻求突破,驱动他们不断进步的从来都是强大的求知欲和异于常人的自制力。

从徐风身上我们看到,明确的目标、宏观的规划和超强的执行力是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三大法宝, HR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同时被94位HR看中的人才,一定有其值得深挖的优秀之处,徐风证实了这点。

接下来,我们再从简历方面分析一下徐风敲开94家公司大门的敲门砖究竟是什么。

作品是打开面试之门的钥匙

回忆起当初在100offer上收到94封面邀的经历时,徐风坦言这是在他意料之外的。但喜欢分析的他很快给出了答案:

从外部环境来看,2015年市场上的招聘环境非常有利于求职者,优秀前端人才的极度稀缺和大量公司与日俱增的需求,造成了这一职位在市场上的供不应求。

下面是100offer在2015年发表过的一张互联网人才薪资报告里的数据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前端工程师在100offer平均每人收到22.6封面试邀请,在30万互联网人中位居第一。

面邀王专访 | 两周内收到94封面试邀请是怎样一种体验?_第1张图片

从自身条件来看,徐风认为自己简历的最大优势在于对项目的清晰描述。他在前端上的覆盖比较全面,从PC端到移动端,用户端到运营端,业务到技术,都有所涉及。

此外,他在简历中展示的丰富的开源项目和个人作品,可以让招聘方更加直观地了解他的技术水平,为他加分不少。

面邀王专访 | 两周内收到94封面试邀请是怎样一种体验?_第2张图片

毕竟有时一个人即使在简历里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没有作品证明也毫无说服力。

「现在,开源项目类的作品展示几乎已是简历中的标配了。」徐风说,技术是技术人的通行证,如今的技术圈浮躁,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理论,而不肯脚踏实地学习技术的人太多。对技术大牛的盲目崇拜在他看来是不理智的行为,与其被别人灌输经验和方法论,不如自己静下心来沉淀反思。「人应该多教育自己,而不是别人」,徐风说。

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一个程序员只要一段时间不写代码,就会被很多人超越。「现在的95后都很生猛,初中高中就开始写代码,进步的速度非常快。为了不落后于这些孩子,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满足于现有技术而固步自封对一名程序员来说,是很危险的。」扎实的技术基本功和在技术上的成长速度是徐风认为自己在前端市场上吃香的另一重原因。

徐风的简历中有这样一段自我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面邀王专访 | 两周内收到94封面试邀请是怎样一种体验?_第3张图片

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当初进入BAT是为了依靠大平台锻炼业务水平,如今进入一家纯粹以技术实践为主的公司是为了拔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所谓技术业务双驱动,更像徐风全面发展的一项职业规划,向往自由的他知道技术实力是通往自由的门票,同时也知道作为一名程序员,他的技术更多是要为公司业务服务的。能平衡好工作与爱好的关系,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技术与业务,是他优秀于常人的地方。

现在的徐风,即使已经跑在了很多人前面,也依旧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上班时充分利用每一秒解决工作内容,下班回家后继续做个人的开源项目。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回顾总结,当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变慢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时,就开始重新探索学习方法,实时修改更新自己的方法论,直到下一次抽打陀螺的长鞭响起,他再次回归高速旋转的轨道上。

最后,徐风通过此次机会,给100offer平台上的技术求职者们提了3条中肯的建议:

不要在忙碌的业务中迷失了方向,任何时候都要关心技术基础以及一些新技术。

找工作时,目标要明确。明确自己要的是技术成长、平台还是管理方向等,明确了目标后,再去找相应的公司。

前端的圈子比较浮躁,做前端的同学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意识。多看书、多学习,扎扎实实地从项目工作中总结经验。

100offer说:

文字是具有穿透力的,很多时候通过一个人的简历,可以大致看出他的思维习惯以及逻辑能力。千篇一律的假大空式描述已经消磨掉了HR们的大部分耐心,这时一段发自内心的思考和反映真才实学的作品反而会让人眼前一亮。

求职路上,「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如果你是优秀的人才,就拿实力说话;如果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就摆出端正的学习态度,切忌盲目自吹、不懂装懂。

徐风的技术背景和工作经历也许不是100offer上最好的,却稳居100offer面邀王之位,至今无人破其纪录。

通过此次专访,相信大家也对其人了解一二,我认为他身上最吸引企业关注的特质,是高效。当今社会,我们都是卖时间的人,谁能将时间物尽其用,谁就有机会产出更大的价值。

100offer的下一个面邀王,会是你吗?

注:应面邀王要求,文中名字为化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邀王专访 | 两周内收到94封面试邀请是怎样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