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只身去武汉读书的时候,十五岁,母亲放心不下,给我买了一部手机,除了打电话,什么都干不了。
似乎只要我手机在手,她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我是兴奋的,可以光明正大的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
那时候不懂什么联网,不知道wifi,也没有流量的概念,手机里会玩儿个推箱子、贪吃蛇、俄罗斯方块,就已经很了不得。
带着对陌生城市的期待,带着一个农村妞对大城市的渴望,带着一部现在看来古老陈旧的“破手机”,在母亲担忧的眼神中,我到了武汉。
开启了人生的第一个副本:土妞进城。
本该是一段张扬的岁月,直到毕业都没能走出校区,看看这个大武汉的模样。
一因人穷,二因志短。
2.
二十岁,大二,人在襄阳。
在昭明台的护城墙下面,我将这条街走尽又走回来,对着店里的阿姨说:“打吧。”
我鼓起很大的勇气,才敢在自己耳朵上穿个洞。
虽然很多次告诉自己,不要打耳洞,第一是怕疼,第二是觉得,不正经的女孩子才打耳洞。
有这想法更多的因素是嫉妒吧。
很喜欢看古装电视剧中那些女性角色们的耳环,巾巾吊吊(老家的土话),很好看。
我妈不喜欢,还一个劲儿的告诉我,不要学那样的女娃——败家,妖精。
又拿我们村里的谁谁谁举例说明。
村里面打了耳洞的长辈们说,她们是拿针在火上烤烤,直接戳个洞。
当然了,也就在结婚前不久,才能穿洞。
后来上了初中,发现班上不爱学习又爱打架闹事的男孩子或女孩子,个个在耳朵上挂了东西。
他们没有明目张胆的戴很多点缀的耳环,耳棒和圆形环状的饰物居多。
可怜那时候不懂得分辨银针铁锈,没有消毒的东西戴在耳朵上,很容易溃烂,有个男同学的耳垂烂的流脓。
班主任发现后,把他们叫进办公室又好好的苦口婆心婆心一番,我见状,便对打耳洞这个事而更加敬而远之。
这辈子打死不打耳洞,浪费钱还不中用,我一遍一遍给自己这样洗脑,终究抵挡不住诱惑,去嘣了两枪。
我以为只需要打个洞,擦个酒精就好。哪晓得回来后左耳垂疼的受不了,任洞口长住了。
后来买了汉服,怎么能没有漂亮的环珰相配呢?
耳夹什么的靠边站,这回随便找了一家路边摊,重新将左耳垂上又打了个小洞。
至今我都记得,打耳洞的前两个晚上,反复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嘴上数着打耳洞的种种不好,内心却为这件决定好的事儿,按耐不住激动。
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自从有了耳洞,见到喜欢的耳环就要买下来,即便不戴,放着看或收藏,我都是一种满足。
3、
在即将迎来二十二岁生日的时候,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那三个月,逮着空,就去河边上的绿道去蹬车子。
随走随停,比走路快而且很享受的事情,叫我快乐的像飞了起来。
学会骑自行车对我来说也是一件打脸的事情。
听过无数起关于自行车车祸的新闻,加上不相信自己有天会骑车,也有因为骑车要花钱的因素,我对这类东西,是从不碰的。
颇有点儿因噎废食的味道。
是大三的暑假出去做宣传的时候,目的地不远,走路太慢,公交车太绕路,同行的人骑着车走了,就我一个人跟在后面,看着他们“一骑绝尘”,我内心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学会自行车。
痛定思痛,在路上任意扫了一辆共享单车,这两位同事的不断惊呼中,学会了。
也没有花几个小时,还有常说的学自行车的过程中总会摔倒的事情也没发生。
察觉到自行车快倒了,我就会跳车。
虽然还不会绕过障碍物,能一脚蹬走车轮子给不自信的我带来了一些勇气和希望:我也没有想象中的差劲啊……
有些做事情尝试了,才有资格说放弃。
曾经无数个不经意的选择,让我成了现在的样子。
感谢曾经的每一个决定,因为那都是自己的选择。也变向的教会我,学会承担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第81周第1篇总2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