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国人的进球战法
一、该战法的背景:
我是一个足球爱好者,对于中国足球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不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一直心有不甘!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本人发明了一种足球战法,该战法结合东亚人种的运动生理结构特点,扬其长避其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人在足球竞技比赛中的长处,同时可以有效避开亚洲人种相较于欧美人种和非洲人种身体对抗、速度、力量等方面处于劣势的短板。
该战法适合于东亚人种,尤其适合于中国人运用、发挥……即使在日后被证明该战法确实有效、被公开后也还可以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因为这种战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人的先天优势而避其短处),但为了增加该战法的首战实施效果和突然性,需要对该战法的训练过程进行保密。该战法必须经过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才能见效,非短时间能够建奇功,因此,请原谅未将该套战法的具体内容、训练方法、基本原理写在本呈荐信中。如果您有意为振兴中国足球尽一份力,敬请联系我,让我们共同努力,期待着中国足球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二、具体训练方法(百步穿杨、一箭双雕的大力远射功力磨练):
1.利用闭环通道、折射板和回滚坡道,大量的定点精确射门训练(大力、大量、长时间训练,最适合于从青少年抓起→选拔出具有潜力的远攻中场进行下一阶段专项训练→提升球队整体的传球、进球效率、射门力量、精准度)。原理:类同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等的肌肉记忆训练方法(结合了东亚人种的运动生理结构特点和中国武术的练功方法)。定点斜向45度角抽射,击中固定目标靶→定点0度角~90度角抽射,击中固定目标靶→力度逐渐加大、距离逐渐拉远直至中远距离射门区域仍能击中目标靶(“闭环通道+折射板+回滚坡道”:是简易的、巨型的自动输送训练球的装置,其作用类同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大量重复动作训练的自动喂球机,可大幅度降低辅助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辅助人员数量)。
(注:初训的第一目标靶,为主目标靶,也是攻击难度最低的折射目标靶,面积大小等同于折射前锋宽大、平坦的后背面积,布置高度也与折射前锋的后背等高,该第一目标靶还是日后比赛、实战中被使用频次最高、最主要、最经典的折射目标靶,因为折射前锋的后背是其全身中最为平坦、宽大的部分,最适合作为远攻时的折射目标靶,并且,半高球也是防守队员最难防守的球;第二目标靶为头部高度且与折射前锋的头部面积相等;第三目标靶为脚部高度且与折射前锋的脚部面积相等;全身目标靶即为将第一目标靶、第二目标靶、第三目标靶整合为一体的目标靶。)
2.跑动中逐步达成“1”的标准:小跑、助跑→比赛正常奔跑速度。
3.在“2”的基础上,将第一目标靶装在专门设计定制的轨道小车上,逐步达成“1”的标准(需要依据射击原理计算出射击提前量)→目标靶移动速度从低速逐渐提速至前锋移动速度的1.5倍,仍能基本达成“1”的标准。
4.分三高点训练:将射击高度分解为脚部高度、背腰臀高度、头部高度三个高度加以训练。a、远攻中场脚部高度射击→折射前锋低点脚部折射:优点是便于埋伏型的折射前锋用脚弓折射,补偿远攻中场的射击误差或实施变线射门,由于突然性,对于射正的球,守门员或防守后卫往往来不及反应扑救,只能勉强挡出,二次补射的机率大大增加,非偶然性乌龙球的几率也会增加(主动施压制造的乌龙球),缺点是较容易被防守队员采用盯人紧逼战法破坏,因此,最适合于在超远距离突然发起攻击;b、远攻中场腰背高度射击→折射前锋中点背腰臀折射:优点是便于在折射前锋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精确折射且最不易被防守队员破坏(半高球),既适合远攻中场在较短的距离大力劲射,也适合远攻中场在较长的距离大力抽射,是比赛实战中最为主要和最为常用的远攻高度,前提是折射前锋已经埋伏就位,同样地,由于突然性且势大力沉,对于射正的球,守门员或防守后卫往往也来不及反应扑救,只能勉强挡出,二次补射的机率会大大增加,非偶然性乌龙球的几率也会增加(主动施压制造的乌龙球),尤其适合于定位球、近场区域偶然获得的珍贵低速球,缺点是折射前锋用背腰臀折射时,没有反应时间来补偿远攻中场的射击误差或实施变线射门,完全依靠远攻中场的准头,同时,还需要对折射前锋的后腰部位(两肾)、下体部位等进行有效防护,避免被踢伤;c、远攻中场头部高度射击→折射前锋高点头顶折射:优缺点类同于a,尤其适合于相较于防守队员具有身高、力量对抗优势的埋伏型的高大折射前锋,同时,也需要对折射前锋的后脑部位进行有效防护,避免被踢伤。
5.在“4”的基础上,增加交流手势的进一步磨合练习(增强彼此的配合协调一致、默契性、同步性):远攻中场、折射前锋两者之中任何一方即将进入埋伏位置或攻击位置且扑捉到攻击时间缝隙时,立刻给出攻击手势(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另一方如果也就位,则立刻发起攻击(攻击同时可给出回应手势,表达最终发起攻击的方式)→→→在加上交流手势的条件下,按照“1”~“4”的步骤重来一遍,并巩固“1”~“4”的成果→→→远攻中场、折射前锋两人配合动态实战演习→进攻方小团队整体配合动态实战演习并逐渐加力、加速→进攻方、防守方全体上场实战演习→在小型比赛中磨合、修正改进、提高→→→正式比赛实战。
最为经典的一次攻击的过程如下:折射前锋捕捉到时机缝隙优势快速举手发出攻击信号,组织中场随即将球喂给远攻中场,远攻中场突然加速摆脱其身前紧逼的防守队员完成二过一配合,举手回应的同时向折射前锋宽大、平坦的背腰臀大力、精准抽射,折射前锋将球折射入网,整个攻击过程在3秒钟之内完成,令对手防不胜防。
三、防破解和、优势长期保持的防反制策略:
一旦该战法获得成功,对手必然加以研究并寻求反制、破解的策略,必然会同时增强对远攻中场、折射前锋的紧逼盯防和干扰破坏程度,甚至不惜冒险制造深度反越位来压缩进攻放的进攻纵身空间,但如此的反制措施也将带来负面的漏洞和代价:防守一方的运动强度会大幅上升,体力不支的缺陷会在比赛的后期逐渐暴露出来,而体力不支的时期恰恰是最适合发挥此战法的最佳时机(因为该战法具有发起进攻的远程突然性、节省进攻体力性、攻击精准性、进攻效率高等特性),随着比赛时间累积,越来越多的攻击时间缝隙会出现。
因此,第一个破解防守方的反制策略的防反制策略就是:全队上下内心中坚定地贯彻该战法不动摇,利用防守反击持续地向对方施压,迫使对方不停歇地在两条底线之间来回高强度地奔跑(被迫地被扯动)(类同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中的持续调底线大法)→耐心地等待对方体力透支直至较多的攻击时间缝隙的出现(每一次攻击的失利全队上下外部表情上可尽情流露出沮丧、失望的神情,集体上演一出好戏,以麻痹对手)→待对手已麻痹且体力透支,此刻,全队上下齐心共同期待收获制胜一击的时刻到来,以逸待劳发出制胜一击,收获进球。
第二个破解防守方的反制策略的防反制策略:由于对方在加强对远攻中场、折射前锋盯防的情况下,还必然付出与其拉近距离、贴身防守的代价,或者被迫将防守阵型整体前压,制造深度反越位,除了增加犯规的风险之外,还为已有的当代足球成熟进攻战法的运用发挥创造了更好的战机,尤其是利用前锋的速度优势、灵活性优势,突然转身,较轻松地摆脱贴身防守,获得反越位成功带来的攻击时间缝隙,与此同时,相有默契的远攻中场只需以正常的传球速度调该防守队员的身后,从而瞬间转化为一次常规的战法进攻,令对手防不胜防(此时,“5”中的交流手势也须瞬间同步切换为常规战法的交流手势)。
第三个破解防守方的反制策略的防反制策略:当折射前锋进行折射攻击时,对方守门员已经来不及上前封死角度,除非离开球门提前上前封死角度,此时,远攻中场则可改为常规的远射或调射,直接攻击球门,令守门员进退两难。
四、类通:
此战法本质上是由篮球中破解人盯人防守战法的最为有效的“挡拆二过一进攻配合战法”演化而来,相比较防守方的人盯人防守或者联防,更适合于破解人盯人防守(人盯人防守更适合于发挥己方进攻队员的局部比较优势,在足球比赛中,此即为精准大力折射带来的时机缝隙优势,因为在人盯人状态下,防守队员相互拉的较开,时机缝隙优势最大,防守队员间相互补救最难),因此,此种战法在宏观战局排布上应最大化利用全场的空间,己方队员在进攻时应尽量占满进攻前场的空间,避免扎堆于禁区附近(最多2人),远攻中场彼此之间也应尽量拉开距离,迫使对方无法实施联防,耗其体力,以逸待劳,比赛时间越到下半场战机越多。
总的来说是先弱后强,上半场的重点工作是顶住对方的攻击,保证不失球,同时在防守后的反击中全空间地、充分地调动对方,耗其体能;下半场的重点工作则是利用对方防守的体能下降,抓住越来越多的时机缝隙优势完成制胜一击。因此,我方的远攻中场和折射前锋应在上半场适当地、战术性地保存体力,不宜拼尽全力,才有可能在下半场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体能比较优势,也才有可能在下半场制造出制胜一击的时间缝隙(历史上伟大的蓝球运动员,如乔丹,之所以常常在比赛终结时完成制胜一击,除了球技超人之外,他们往往在上半场悄悄保存体力,然后在下半场逐渐发力,利用对手的体力透支,在分数上和信心上同时击垮对方),此战法与现代足球中的防守反击战法最为接近,是在其基础上针对东亚人种的运动生理结构特点做的改进升级版,因此,可以与其不相冲突地融为一体,在比赛实战中可以根据现场形势变化,随时随地的自由相互切换,随着进攻队员之间的不断磨合,默契度越来越高,切换可以在瞬间完成,两种战法不断变换,令对手眼花缭乱,甚至出现混乱和防守漏洞,比如前文提到的利用防守队员的贴身紧逼,突然切换到常规战法,调其身后。如前所述,此种战法最为适合东亚人种的运动生理结构特点、体能特点和技术特长的发挥,同时避其短处,是为国人量身定做的一种战法。换言之,此战法就是用来解决亚洲人种在与欧美人种、非洲人种对抗中,运动生理结构处于劣势的核心问题,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一种战法。
五、总进球成功率与传统战法的比较评估:
实事求是地说,在较高速的运动状态下,且有防守队员强力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大力而精准的攻击,确实比常规的射门难度提升了很多,但是,这正是发源于中国武术的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和精髓所在,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细数在世界竞技体育比赛中,中国的竞技体育强项: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还有以前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强起来的网球(运动生理结构不如欧美人种和非洲人种),哪一项不是通过苦练加巧练,达到技艺精湛的巅峰,再加上中国人先天的超强意志力、耐力和智力,才有可能技压群雄,夺得冠军,这正是传承千年的中华武术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强盛的必由之路,其他球类如此,足球也一定能够成功!
达成一次有效的攻击,除了上一段中提到的条件和所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之外,还需要时间缝隙的出现,以及远攻中场和折射前锋同时就位时的有效沟通的默契,这是一个闭环反馈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完成攻击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总的来说,攻击的平均命中率不会很高,尤其是在上半场(这也正是在上半场自信心容易动摇,需要坚定信心的原因所在),并且,即使命中目标,球还有可能直接飞向守门员的怀中;但是,有利的方面也比较明显:
1.首先是完成射门的次数会大大多于传统战法,因为,发起攻击的地点是在远离密集防守禁区的范围更大的开阔地带,防守方往往只有一名队员盯防,便于随时随地较容易地起脚大力抽射,理论上,发起进攻的难度会降低很多,完成有效射门的频次会大大增加,无功而返的概率则会大大降低,换言之,靠射门数量的优势弥补成功率低的不足,而传统战法由于需要尽量靠近球门区,无论是射门还是完成配合,面对密集联防,都很难破解,能够最终完成的有效射门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无功而返,即使是成功完成的几次射门,射门难度也不会比此战法的射门难度低,相当程度上还要依赖防守一方所犯下的人为错误(不全是主动制造的机会),即使完成了临门一脚,打飞的概率也很大,但是,一旦上述条件同时具备,传统战法的时间缝隙出现,优秀的前锋发出制胜一击的成功几率也非常高,这是必须承认的,问题是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太过困难,达成制胜一击太过困难,绝大多数进攻都被防守方有效化解,这也正是传统战法的缺憾所在,尤其对于运动生理结构不占优势的东亚人种更是如此。
2.二次补射、乌龙球(主动制造)的概率会相较于传统战法大大增加,因为“高速球+折射前锋的折射”会令攻守双方把握、捕捉球的飞行方向的难度大大增加,对于守门员来说,几乎没有反应的时间,转眼间,要么球飞了,要么球进了,要么正中下怀,要么下意识地将球挡出到了别人的脚下;对于防守后卫来说,同样没有反应的时间,转眼间,要么球挡出了,要么乌龙了,要么也将球挡出到了别人的脚下。
3.随着比赛时间的累积,防守一方的体能消耗会越来越大于进攻一方,体能优势会逐渐转化为时机缝隙优势,时间缝隙的宽度和频次都在增加,这些都会越来越有利于进攻一方完成高质量的攻击,同时,双方的自信心也会相应地悄然发生变化。
4.传统战法纵观一场比赛,能够完成的有效进攻屈指可数,其原因如前所述,就在于绝大多数进攻都被防守一方有效化解、无功而返,即使能够勉强完成射门,还有相当一部分打飞了,因为从本质上来看,每一次进攻都是一场敌众我寡、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无功而返的结果再正常不过了,因此,从总的进攻效率指标和总的攻击有效性指标上来对比,此种战法相较于传统战法,其指标值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5.参与进攻队员的角色相较于传统战法进一步细分,每个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更加简单化,因而可以磨练得更加专业化,同时由于角色更加简单、单纯,心理压力相应地大大降低。
比如,远攻中场,所要完成的只有一招,就是:接到组织中场喂过来的低速球,突然加速摆脱身前紧逼的防守队员,然后根据对方防守的整体态势,发起相应的攻击,要么大力、精准折射,要么轻调防守阵型后方的空虚地带,要么直接射门或调门,要么直接带球突入禁区,这四个选项在出脚的一瞬间通过调整攻击力度、攻击脚法,可以随意变换,但对于防守队员和守门员来说,要想跟上调整或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其余的时间远攻中场只要配合其他队员拦截防守或倒脚寻找战机,养精蓄软,因此,心理压力也会减轻许多,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再比如,折射前锋,不再需要在密集防守的禁区去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或选项,才有可能攻击破门,只需要在禁区附近充当折射板的作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简化,更重要的是,完成工作的时间只在瞬间完成,防守队员失去了化解攻击的宝贵时间,因此,心理压力也同样会减轻许多;再比如,组织中场,也只需要在折射前锋埋伏到位、捕捉到时间缝隙、发出攻击手势时,及时向远攻中场喂出攻击的低速球既可,不在需要自己远射或带球突破,工作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简化,并且,由于对方防守的重心被吸引到了远攻中场身上,组织中场的被盯防压力也会有所减轻,因此,组织中场的心理压力也同样会减轻许多。
六、谏言的请求:
如果该战法及其训练方法有幸被贵单位采纳,将是本人的莫大荣幸,也算是为中国足球尽一份微薄之力,这也是本人此生的心愿之一。
此致,
真诚的敬意!
谏言者:朱光(136073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