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不知所措手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子路向孔子讨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先正名,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由此推测,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要先“正名”,什么叫做正名?是指去理解这个词正在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但在网络异常发达的现在,词语被滥用,大家也习以为常,不求甚解,以至于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常常得出有所偏差的结论,应了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

比如说“平等”二字,现在常常被有心人利用来混淆视听,强加与“平均”、“公平”等词语的意义。美国独立宣言中提到的“人生而平等”,这里是指的“平等”是指“相同之事件应为相同之处理,不同之事件则应为不同之处理,除有合理正当之事由外,否则不得为差别待遇”。

我们学习的历史书上告诉我们中国在清朝时因为科技、军备落后,所以在武力的压迫下签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比如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等,条约里面关于割地赔款的内容确实是对弱国的惩罚,但开放通商口岸,按照国内的税费进行缴税而不是对外商单独征收高额税费部分却谈不上“不平等”,相反从全球贸易的角度看是加速了“平等”,因为不管是外商还是内商从贸易的角度看是相同之事应相同处理。从利益角度看,开放贸易必然损害了国内商贾的利益,因为竞争加大会变促使利润下滑市场份额变小。为了突出自己受害者的身份,我们常常把损害自己利益的任何事情都归于“不平等”造成的,甚至我高中所学的历史书告诉因为这不是我们自愿签署,所以称之为“不平等条约”。长期以往,我们忘记了“平等”的含义,常常在做出思维混乱的判断,这是名不正的缘故。

我们在进行逻辑思考的时候,要先学会“正名”,把国家和个人利益和事情本身分开,才能明辨是非,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得到清晰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不正则言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