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350]总是通宵加班的王莽,总是不发工资的王莽

晨读:《资治通鉴》[350]总是通宵加班的王莽,总是不发工资的王莽_第1张图片


王莽自以为制度一经确定,那么天下自然太平,于是醉心于划分地域,制定礼仪,创作乐教,都讲求符合《六经》的说法。公卿大臣早晨上朝,傍晚退朝,议论连年,不能够作出决断,没有时间处理诉讼冤案和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县好几年都没有县令,也不任命,就由郡守兼任。一切贪腐残暴,一天比一天严重。中郎将和绣衣执法等中央派到郡国的官吏,都借着权势,转相举劾他人罪状。十一个公爵分别派出部属,督促农耕和蚕桑,安排每季每月的工作,检查各种规章的实行情况,车水马龙,在路上络绎不绝。召集官民,逮捕取证,郡县官府征收赋税和财物,层层贿赂,是非清浊不分。到长安未央宫门前诉冤情、告御状的人越来越多。

王莽看到自己从前因专权而取得了汉朝政权,所以总想自己包揽众事,而有关官员只按既定的政令办事,以图能够免除罪责。各宝库、国库和钱粮官,都由宦官管理;官吏和平民的密奏,由宦官和左右随从开拆,尚书不得知道。他提防臣下就是这样。

又喜欢改变制度,政令繁多,本来应当由下面奉命执行的,也要反复研究质问,才去办理。以致前面的事情没有完,后面的事情又赶上了,昏乱糊涂,没完没了。王王莽经常点灯加班到天亮,也处理不完。尚书借此机会舞弊,阻塞下情,奏报后等待回答的人连年无法离去,被关押在郡县监狱里的人要遇到大赦才得出来。边疆的军队二十多万人仰赖官府供应吃穿。五原郡和代郡尤其遭殃,有的人成为盗贼,几千人成群结队,转到邻近各郡。王莽派遣捕盗将军孔仁,将兵与地方部队合击,过了一年多才平定下来。

[点评]

王莽对谁都不放心,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这皇帝当得够累的,呵呵~

关键是官僚系统废掉了,他也就成了孤家寡人。

三年(公元16年)

之前,王莽因为制度制定还未完成,上至公侯,下至小吏,都不能领俸禄。夏,五月,王莽下书说:“我遭遇阳九之厄,百六之会(阳九、百六都是阴阳家的玄学,总之是时运不济,灾变严重),国用不足,人民骚动,自公卿以下,一个月的俸禄,不过是八十支线的细布二匹,或者绸缎一匹而已。我每每想到这些,未尝不心中悲戚。如今困难已经度过去了,府库虽然还不充实,但总算略为宽舒,从六月一日开始,官吏们的俸禄都按制度执行。”

新制定的官员待遇,四辅、公卿、大夫、士,一直往下到舆、僚,一共十五等。僚一年六十六斛,等差上升,到四辅是一万斛。

王莽又说:“古时候,丰收年景,则增加俸禄,有灾害呢,则有所减损,以体现政府官员与百姓同忧同喜,宫廷费用,根据各封国到京师呈进计薄时统计,如果天下幸而没有灾害,御厨房就按标准准备齐全的膳食,如果不幸有灾害,就按相应比例减少御膳。现在,从十一位公爵开始,六司、六卿以下,分别到全国各州郡、封国去,负责保护地方平安,无灾无难,如果不幸有灾害,就核定灾害的等级,按相应等级减少官员俸禄。在京师的郎、从官、中都官吏等直接从中央政府领取薪俸的,以御膳房的膳食多少为标准增减。如此,希望上下同心,劝勉农业,安定民生。”

王莽的制度如此琐碎,核算课计很难办理,官吏到底还是领不到俸禄,于是纷纷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坏事,靠收受贿赂来解决自己的费用开支。

[点评]

王莽的公务员队伍和爵爷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即,相当比例的爵爷同时也是官员,在封地没有落实、无法收取封地租税的情况下,官员只能靠工资生活。然而,官员领的不是死工资,竟然是浮动工资!

在现代经济学里,薪酬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从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到浮动工资,也是经历了一两百年才逐渐稳定,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王莽在这一点上的确超前,可能是为了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他设计了一个浮动薪酬制度,也算是现代薪酬理论的先躯了吧。

然而,可但是,现代薪酬制度,是根据员工的业绩来增减的,业绩好,就拿得多;业绩差,就拿得少;没业绩,就没得拿。然而,这个业绩可不是“天注定”的,而是与员工的主观努力相关联的。王莽的浮动工资与公务员的主观努力没关系啊,只和天灾挂钩,今儿旱了,明儿涝了,后天蝗灾了,这都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事儿啊!

最最要命的是:无论基本工资,还是绩效工资,王莽也想办法不让大家正常拿到。王莽领导政府,就好比一个公司,开始时说薪资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暂时不能发工资。好不容易制定出来了,又有各种计算公式,算不出来,还是不发工资。我们想一想,如果到这样的“公司”上班,是不是觉得太不“正规”了?朝政搞成这样,也就搞不下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350]总是通宵加班的王莽,总是不发工资的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