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1】———欢乐的源泉

198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在宣言中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一、孔子的智慧在哪里?

意大利文艺学家克罗齐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意志总是常醒的,把我们的心灵财产中较重大的部分保留住。但意志的照管有时不够,记忆常以种种方式背叛我们,或者欺骗我们。因此,人类心灵想出一些办法来补救记忆的弱点,制造一些备忘工具”。因此,感谢孔子的弟子们,编纂了《论语》这本备忘录。

1.《论语》即“关于人伦关系的语录”

在古代“论”通伦理道德的“伦”,《论语》即“关于人伦关系的语录”。《论语》之所以两千五百多年永存不灭,是因为人性大师的孔子感悟到了社会道德的永恒性——讲仁义礼智信,社会就会和谐,不仁、不义、违礼、弃信,是非不辨,就会世风日下,烦恼就多。

2.人的真正的优秀精神从来没有变过

有的人会问:“学习《论语》会不会落后于新时代的步伐”?会不会让人变得呆板无趣、甚至吃亏?儒家的经典,有着以不变待万变的能量与智慧。人的真正的优秀精神从来没有变过,中国真正的脊梁、力量的源泉从来没有变过。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性共同的自然选择,是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自私、抱怨、贪婪、残酷,只是一时的麻醉,欢乐不会长久。

如果能用心地学习、感悟《论语》中的智慧,会修养我们一双静看心灵的慧眼,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空。《论语》教我们如何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怨转为向内营造欢乐、化解问题的能力,有可能完使自己的使命。因为“生命”本是生来就带有使命的。

二、一门深入长期熏习

今天,当秋叶渐稀,露霜渐浓的季节,开始在“”发表我“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就从“学而第一”开始,一门深入,长期熏习。

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好学”,故《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是生命有价值成长之彻悟,拉开了快乐人生,价值提升的序幕。

《学而第一》包括16章,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表现了孔子“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的快乐人生观,从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二、三章、第十五章等,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孔子的弟子们是怎样做学生的。如有子的“务本”,曾子的“三省”……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是“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本篇的名句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过则勿惮改”、“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等。

本篇形成的成语有:不亦乐乎 、 犯上作乱 、 一日三省 、 节用爱人 、 贤贤易色、

和为贵 、 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安贫乐道 、巧言令色 、 告往知来 、 就正有道、

贫而乐道、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 小大由之、 学而时习之、 言而有信等。

三、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和生存本领,在适当的时机实践和传播,或解决实际问题,不是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和自己一起探讨学问,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感悟】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宋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往往以朱熹的集注为准。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本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第一句是说不断学仁道,并且不断在实践中传播、实行仁道,在这个过程中体认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在体认后感觉到快乐。这是孔子为自己也为弟子们探索出的一种非常明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态度。也为孔子后来成为圣人铺就了一条成长之路。

第二句说学习追求仁道要与同仁者相互切磋,是学习取得一定成就后之状态。

第三句说只要自己的仁心仁术在不断进步,内心就是愉快充实的,别人即使不了解,不认可也无所谓,要照样愉快而不懊恼,继续坚持前行。这是第三阶段的精神状态。

三句话三个基本点,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孔子的三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向孔子学习什么?

1、乐观的人生追求,体现在“学而时习”的陶醉和传播;

2、深刻的人文情怀,体现在与志同道合者的快乐互动。

3、豁达的人生境界,体现在“人不知而不愠。”孔子不反对人有情绪,注重的是要会“情绪管理”。

四、孔子之所以快乐的三要素

1、欢乐的第一要素——“学而时习之”

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的来源无外乎两个大方面:实践与书本。但人世间的知识繁杂纷呈,事事都想自己亲自实践而获得,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会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而向书本学习就成为必然和捷径。

不论是从课本上学还是从生活中学,人人都是学生。“学生”——就是学“生存本领”,生存的本领至少包括品德、生存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关于本章的“时习”,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①从学习的技巧来来看,可以理解为“按时温习,温故知新”;②从学习的目的来理解,可以理解为“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和生存本领,在适当的时机实践和传播,解决实际问题。”

(1)简单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

朱熹在注解这句话时认为:“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朱熹把“时习”理解为“经常反复地学习,像鸟不断地学习飞翔一样”。

有些人认为朱熹的这个解释存在偏颇之处。我认为朱子的这个解释也很有指导意义——巩固学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复习,一学就会、就永远记住的天才毕竟是少数。

中国的字词,有一个很神奇的特点就是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学习论语,不能死抠字眼,要认真感悟孔子的大智慧。这也是我“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所持的态度。

一位营销大师在演讲时他只说了一句话:“简单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时习”就像雏鹰迎着逆风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越练飞得越高,终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天空,自是“不亦说乎!”

(2)活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知者不惑”

当我们通过反复温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时习”也就随之进入到“学习”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活用和传播。这就是学习目的。“活用”就能自得其乐; “传播”则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分发展,会感受到自己能量的提升,从而愉快地迈出成长的下一步。因此,不会被途中的艰难或失败拦住自己的脚步。

“说”,在古代通“悦”。我们先看一下“悦”字:忄(心)+ 兑。“兑”兑换、兑现,你有知识、有思想,学得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有人欣赏和交流,你的目标能够兑现,达到“知者不惑”,你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的“悦”。

孔子的学习快乐,是从内心发出的,是主动的。孔子快乐到什么样子?简单地说是“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往后读到【7.2】、【7.14】、【7.19】、【7.20】、【7.22】、【8.17】等章,我们更会感觉到。从这些章我们还能窥看到孔子学习的“秘诀”。

(3)谁不会学习,谁将来就会生存得很艰辛

活到老学到老,每天的学习,与我们吃的食物,长成我们的骨头、力气和精神,我们认真学习的知识,会融进我们的骨血,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有的人,人为地把学习当做“苦差事”,这是糊涂!谁不会学习,谁将来就会生存得很艰辛。不学习,就只能像动物一样,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活出生机”,是一种主动性的享受。像孔子那样,不仅自己学了,明白了,还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就是更高一级的快乐境界了。

“学而时习之”我们都已耳熟能详,但真正能从中享受到快乐的,大概逃不出“二八最省力法则。”,

现在很多人感到学习很苦而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自己的境界还没有提上去,所以欠缺主动性。一旦通晓事理了,兴趣就来了,你怕他累着,不让他学都不行呢。

大家都知道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17岁时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他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正是这种“学而时习之”的精神,才使他写出“入木三分”的好字。

有些人生必须要做的事,快乐着做,烦恼着也得做,为什么要选择烦恼着做呢?

2、孔子快乐的第二要素——有朋自远方来

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读到这句话,有的人可能会想,为什么孔子见“远方来的客人才高兴,难道孔子身边的人不能使孔子快乐吗 ?”当我们通读了论语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孔子为师,他和他的弟子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情同朋友,胜于父子。

他的学生常常要远离他去工作,也常会抽时间来看老师,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如果哪个弟子时间长了,没来见孔子,孔子都会深深地想念弟子,比如,孔门十哲"德行"科代表人物之一冉耕,患了严重的传染病,不能来看老师,孔子不怕传染,亲往探望,并握着冉耕的脉搏诊脉,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理解至少有三点:

第一,体现了孔子的热情,可尽地主之谊。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的这种热情,比如《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之郯 ,遭程子於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临分手时,还送给程子一匹绸缎;

第二,体现着孔子的“谦德”和对信息的关注。"朋自远方"可以带来异乡风俗信息,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信息的智者;

第三,真正的快乐来自灵魂默契的友情。人即使有亲人的呵护,但如果没有心有灵犀的朋友,他还是孤独的。孔子三十而立,已有了明确的志向,就是推行普及大善天下的公道。"朋自远方"者,必是志同道合,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善道"而同行,由此及彼,将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

3、孔子欢乐的第三要素——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第一、孔子明白人的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开阔自己的心胸。人不了解自己,会更加促进自己提升让人了解的能力;

第二,孔子“三十而立”,已有明确的使命感。所以,孔子非常明白:怨恨、恼怒是无能的表现,伤害的只能是自己的前程。别人不理解,就让他不理解吧!这种理智、这种精神充实的快乐,只有豁达的人才能够体味。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别人理解不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脑海中,常常闪现着一个内心装有万水千山的孔子,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与他的弟子们走着一条明朗通透的快乐之路!

学习《论语》可以明心见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力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

如果希望能系统地看到“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请在“”搜索引擎搜“汉字活解”。谢谢大家助力!

希望进来关注的朋友,如果感到自己不快乐,那就不要只是看看而已哦,还是感悟一下,你从孔子的快乐中,明白了什么?写一写在你心脉上的那一点触动。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和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1】———欢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