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

本·卫肖: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浪漫的时代

作者:ClaireMarie Healy

摄影:WillyVanderperre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1张图片

翻译:我本人

这位难搞的演员一边吃早餐,一边阐释他对浪漫的灰暗之处的迷恋。他因在《故园风雨后》、《英式丑闻》中举重若轻地表现烦忧、复杂的灵魂而闻名,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大卫·科波菲尔》。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2张图片

本·卫肖喜欢什么?

伦敦。Vladimir Nabokov(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涂了黄油的吐司再加上一点点果酱。还有,关于浪漫的想法。

“富于浪漫有时会产生压力”,一个燠热的早晨,这位演员在Hackney一边在吃着吐司一边说,“它像虚假之物,或者事物虚无、虚幻的一面。不怎么坦诚、牢靠、直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胡说八道。为什么人们的选择总是这么现实?生活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在于你选择如何度过——所以谁有资格评价呢?在庸庸碌碌之余,人们需要其他东西来自我满足。”

小本最精彩的角色往往交织着浪漫的光亮与暗影,它们在锋芒毕露的表演中升华,但人们无需知道它们从何而来。这位自我意识并不强烈的演员所擅长的,正是挖掘角色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角色呈现出来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他的自我表达。Jean-Baptiste Grenouille(《香水》)、Sebastian Flyte(《故园风雨后》)、Keats(《明亮的星》)、NormanScott(《英式丑闻》),以及舞台上的John Proctor, Konstantin, Hamlet……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无处容身,因为他们属于心灵与精神世界。

当小本沿着落花满地的小径走过来、轻轻挥手,你很容易把他演的那些浪漫角色与他本人联系在一起。Hackney 城市农庄咖啡馆养着动物和植物,很适合采访他,这里离他家很近,年久失修而真实的风格,也让他在这个异常安静的周五感到自在(万幸当天没有学生参观)。他在主流影片和独立制作中发挥自如,却似乎主动淡出大众的视线。这位格外注意保护隐私的演员与你面对面时,又异常随和。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他接受采访时的肢体语言与他表演时如出一辙。他说话时左顾右盼,好像在目力所及之处寻找正确的表达,他准备好了就会看向你。他的眼睛,如一泓浅绿色的池水。小本偶尔皱皱眉、舔舔嘴唇,表述也并不顺畅,这是一种自我确认,用来纾解不安并捕捉奔逸的思维。我们天马行空地聊天时,他的表情生动得好像没有在接收采访,而是一起挖掘一些有启发意义的事物。

小本说话和倾听的时候与他表演时不尽相同。虽然一直扮演脆弱的、缺乏安全感、木讷的角色(最著名的是007系列里的Q),他却有着超越年龄的轻盈,如丝绸裹钢刀。他最新的电视剧作品《英式丑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Norman是个不可思议的幸存者,他有幸存者的活力,”小本如此评论他在BBC剧集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见面的这周,这部剧正在美国首播。这部黑色幽默讽刺喜剧聚焦英国政治史上最荒诞不经、臭名昭著的一页。剧集讲述了1967年至1976年自由党领导人、深柜同性恋Jeremy Thorpe(由Hugh Grant精彩演绎)的大起大落。他的前任恋人Norman Scott当时是个鸡贼的模特,屡次试图向大众公开他们的绯闻。Jeremy Thorpe起了杀心并因此被起诉,虽然因证据不足被判无罪,但他的政治生涯也走到终点。这部剧集以某种尖锐的方式重新讲述了“索普事件”,它的受众是其知之甚少的一代人,也包括了小本。

 “我从来没听说过Jeremy Thorpe,”小本说,“他在历史上失踪了,这也是这部剧集的有趣之处:它捕捞起逝去的时代。”这部剧融合了温柔的爱情故事和恐怖的犯罪题材,并展示了“索普事件”在文化层面对于当下英国的影响:60年代的非主流文化动摇了保守的传统根基,而后者为了反击,演变出新的潮流。“全部剧集的高潮是审判,正好是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小本解释到,“我出生在下一年,1980年,而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小本在以前也扮演过大活人。在Bob Dylan的传记片I’m Not There(《我不在那儿》)里挑战了他的一个“分身”。但Norman Scott则是前所未有的演出体验(小本跟Scott见过面,Scott现在还活得好好的,Thorpe在2014年去世了)。“说实话,接下这个角色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会多复杂,”小本略带悲伤地说,“我扮演过广为人知的人物,但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又并非公众人物的角色与之不同。我与对那次审判有印象的人聊天时,他们每个人都记得新闻把Norman描述得多糟糕。面对一个真实的事件,有人因此受到伤害,表演难度就会很大。”

为了纠正当时媒体报道造成的偏见,小本做了一系列尝试:为角色注入肉眼可见的力量和甜美的青涩,剥离人物的性欲和招人烦的部分,最终扭转了当年报刊文章中Norman的形象。他描述Scott在法庭上强有力的陈词:“在史书上遁形的人,鲜活地表达出对于一个时代的希望,在这个时代里,身为同性恋将不被边缘化。”小本认为这部剧集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公平性”——它同情做出最坏的选择的人们:“这部剧没有批判任何人,也没有让任何人摆脱困境。这里面蕴藏着悲悯,当然,没有任何事情改变,或者有改变的可能……”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3张图片

同性恋演员出柜之后,能演的角色往往趋于固定与雷同,这似乎已成既定事实。小本讲过他自己的故事,2012年他与澳洲作曲家Mark Bradshaw结婚之后,他主动绕开了明显是得奖热门的角色,更多地为自己的选择发声。在2014年的影片Lilting(《轻轻摇晃》)里,他扮演的人物努力与中国籍男友年迈的母亲建立感情,男友已经去世了,但从未对母亲出柜。在2015年的剧集London Spy(《伦敦谍影》)里,他的角色与谍报人员相恋,进而卷入一桩阴谋。扮演这类人物,像是在作品中浮现的一道隐秘的裂纹,小本借此表现LGBTQ的生活。但是对他而言,表演源于直觉和信念,无涉真实生活。“随着年龄渐长,我真正感受到表演是我的表达方式,”他说,“我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表达故事和人物,这并不直观……我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可以表现”。

“我对未知的事物兴趣浓厚,”小本盯着三个座位之外的一小块空地沉思良久,“表演时,你可以浸没于从未经历过的体验。有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但仍未确定的事物,它存在于人类的共同意识,过去的生命,或者如字面意义、在我们的基因里,我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像做梦一样。它们从何处来?它们来自其他任何地方。”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4张图片

小本用表演冲动和爱的冲动做类比,继续谈论这个话题。表演和爱都需要欲念,把未知变成已知。但火花只出现在追寻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我刚开始做演员时,执着于爱情并努力寻觅,”他笑着说,“但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非常浪漫的时代,不是吗?”

“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珍视‘未知’”,尽管远离社交平台,他仍然用它举例,“人们看重摆在明面上、广而告之的事物。有人看见、为人知晓,也是人们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式。任何事情都能展现你的个性。”对于小本而言,他珍视万物中不为人知的神秘,相信自然赋予他的力量,冬天很恐怖,但是夏天总会到来。这场表演很糟糕,但明天还可以重新开始。他说:“万物都在循环,我们醒过来、睡过去,我并未感到绝望或虚无。”

身为演员,小本自认为在戏剧舞台上成长得最快,2004年他因扮演Hamlet(Old Vic版)横空出世,从此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他在舞台上挥洒流星般耀眼的天赋,但是他只觉得现在在表演上比以前好一点。“人们允许演员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他说,“甜茶(Timothée Chalamet)白纸一样的天真无邪令人振奋,非常新鲜而有力量——不是说他现在不出色。”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5张图片

在舞台和屏幕之前,小本首先爱上的是伦敦。在伦敦附近通勤小镇长大的他,从小就被伦敦的活力所吸引。关于伦敦,他的下一部作品是改编自Charles Dickens原著的辛辣讽刺影片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影片由Armando Iannucci执导。我们见面时,影片已拍摄过半。“这是一部Dickens风格的影片,但更有Armando的个人风格”他眉飞色舞“我扮演阴险小人Uriah Heep。我喜欢Dickens,爱他对人们的爱和他的怪异,他对怪人的描绘特别迷人。但影片的重点在于这个世界和人们赖以为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它如何促使人们如此行事。”

David Copperfield吸引了小本性格中鲜为人知的欢乐,这又与他的阅读喜好对比鲜明。采访当天,他从他的“北极狐”背包里拿出了Nabokov的《说吧,记忆》(Speak, Memory)和Edouard Louis的新书《暴力的历史》(History of Violence)(他后来说这本书写得非常诚实、残忍、通透,毫无保留、特别精彩)。对于小本而言,“艺术跟犯罪有相似之处,艺术应该是咄咄逼人、令人不安的,并且给出看事物的不同角度。我们应该保护不同,否则……”其实无需赘言,后特朗普时代的政治的动荡混乱和媒体带来的狭隘的众声喧哗,让艺术的“观点陈述”功能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不能弥合差异,也不一定对一切事物看法相同。我格外强烈地感受到差异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执着于以非黑即白的视角看待一切,差异、模糊、不慌不忙的态度几无立足之地。看电影都堪比政治行为了。那么如何在群体中保持自我独立?关掉手机,崭新的世界就会扑面而来、环绕着你,坠入爱河的机会无穷无尽。小本懂得并乐于在黑暗中探索:“有时表演比我的生活更加真实,”他说,“因为你能够看到它们,它们有开端,也有结尾。”

原载于Another Man 2018年秋冬刊。

来源: “GoodeInc工作室”微博

原文:http://www.anothermanmag.com/life-culture/10531/ben-whishaw-were-not-living-in-very-romantic-times

原文里有几张奇奇怪怪的照片

文中的插图不全是采访配图,还有我从豆瓣搜的,没那么沧桑的都是豆瓣的,

————废话的分割线————

在首博门口排队时看了这篇采访,看到前两段就想瞎文明翻一下,看完之后又觉得都看懂了还翻个啥?当年还在AO3学英语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心理:看懂了就不想翻了。

小本的采访视频磕磕巴巴,仿佛母语不是英语。He is all timid and vulnerable which is why I love him.

我更爱他藏在敏感脆弱之下的自信和坚定。

但是这个采访居然把他写得还挺健谈的。小本教科书般的演技的来源简直成谜,他教育程度不高,也不会特别投入地准备角色,对人物的理解和表现却异常精准。只能说上天赏了他一个自助餐厅。

他唯一的字幕组18个月没有任何动静,被迫自己产粮。原文很简单,所以大抵以直译为主,实在倒腾不清的瞎文明意译算了。有些灵活的小词明知道意思但就是怎么翻都别扭,以至于看到Fjallraven都想去查一下,半秒钟之后才想起来,这不是北极狐么。

硬译也不容易啊。

有一句翻废了:“(accompanied by a furrowed brow), or thebriefest of Jean-Paul Belmondo pouts. ”(这是什么bloody表述?怎么gay里gay气的?)

这里面应该有梗,没get到,于是闭着眼翻成了licked his lips

这句应该怎么翻?

“GoodeInc工作室”这个微博神了,从id看是古迪的资讯站,实际60%的内容是小本,20%是铁叔。

这篇采访的图唯一正常的照片是下面这张,然而也把Alexander McQueen 穿出了浓浓的山寨感。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6张图片


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瞎文明翻小本的1个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