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二十三岁

下午本来是在读书的,《紫禁城的黄昏》,作者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文笔出人意料的精彩。身为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和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庄士敦对中国的理解很独到。只不过,我今天读书的状态着实欠佳。我是在袁世凯复辟那一章停下来的,庄士敦对袁的批判,鞭辟入里,有理有据。覆灭之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也迁居到了天津做寓公,算是与我家乡的一点点联系。

考试之后,赋闲在家有半个月的时间了。见见朋友,玩儿了一阵,自我纠缠了一段时间,直到昨天晚上才终于释怀。如果让我来描述,最近的生活是空心化的,多少有些无聊,与过去的岁月大不相同。我是没想过,读书也会有烦的时候,一个人看电影也会觉得单调,人会变,生活也是无常的,就像雪莱在诗里描述的那样。

我的写作也停滞了好一段时间,说实话,不太敢碰。毕业之后的现实,使我看到了生活的不同维度。“为自己找一个位置”,这种情绪相当迫切,更是种负责的态度。我头一次意识到,恐怕生活本身是更为宏大的事情,那种耽于“虚构世界”的执拗,是不成熟的吧。面对着生活,文字是有一些无力感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将这份热爱留存心中,立足,谋生,让它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阿城说的那句“为棋不为生”,我如今非常赞同。如果为了生存写一些东西,文字本身也会变得干瘪空洞,失去活力,我不愿做这样的事情,至少不会主动追求。我希望在写作的一方天地,自己是不被打扰的。

不过,说回到寂寞,这种感觉真的很强烈。昨天晚上出门买东西,穿过天津外院,一个人奔向民园广场的地下超市。大概是,沿着罗马柱围成的环道,穿过小吃摊和拍照情侣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同样的路线,我已独自走过无数次了。大学四年,每逢返津,总要到五大道徘徊一阵,几乎成为一种习惯。因为,这是我在那座城市看不到的东西。可时过境迁,回头看看,我的生活似乎陷入到另一种单调的循环中。回到家乡并没有解决我生活的一切困境,反倒让问题以新的方式加剧了。

对于大学的那段岁月,我的反思很多,一半是感激,一半是遗憾吧。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我说:“感觉自己的生活好像是中断了四年,重新开始一样。”但是,后来仔细想想,这种态度恐怕也不正确。我在大学的收获是很多的,只不过,人比念大学之前沉默了一些。那个环境本身是可爱的,只是我用读书的方式,选择了逃离。这种过分出世的心态,我日后会慢慢扭转。生活还是要少一点严肃,多一些游戏精神的,否则人也会变乏味。

我一度认为,大学已经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呆板、木讷的人。可事实证明,人对自身的认识,向来是主观且不准确的。备考期间,认识了三位朋友,使我从一个新的维度,重新发现了自我。这种快乐很纯粹,也让我觉得惊喜。人的一些潜质,是隐藏在外表之下的,需要机遇进行探索。我渐渐认识到,人们结群在一起,不单纯是为了消解孤独,更是希望在茫茫人海中相互支持,寻求一份力量。对于,这两个月结下的情谊,我非常珍惜。

当然,也是这种发现,使我觉得寂寞。大学的四年,我几乎是一个人度过的,至少在心理上如此。独来独往,读书,写文章,默默耕耘,只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更丰富的人,却忘记了内心的丰富同样需要分享。人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分享的,和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聊一聊,笑一笑。要关注更多世俗,而不是沉寂在故纸堆中,毕竟,没有人能够逃避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我的感想大抵如此。

总而言之,对日后的生活,我心怀期待。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在虚构与现实中找到平衡。对写作,我是有爱的,有它陪伴,活着会很安心。而生活是重的,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了这种认识,所有的困难都可以释怀吧。从婴孩的第一声啼哭,到垂垂老去,总要有一些人,陪我们走过这段旅程。我寂寞的二十三岁,应该不会持续太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寂寞的二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