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为每一言、每一语、每一字改变?

谁会为每一言、每一语、每一字改变?_第1张图片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

翻开手机屏幕,勿忘国耻四个字溢出屏幕。张纯如,一个对我来说很陌生的女子一再被提及。

当手机普及、微信普及、碎片知识普及,关于她的那篇文章我却完完全全地读了下来。坐在地铁上,眼泪一直打转,这是怎样一个有韧性的女子,历经三年时间,用她的绵薄之力、用她的文字写下那段黑暗的历史。

1997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一经问世,即震惊了西方世界。

著作出版后,张纯如本人遭到了来自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以至于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甚至罹患抑郁症。

2004年11月9日,她突然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

她是一个弱女子,偏偏又很强,用她的文字,改变了世界。

我常常想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长远点想,渴望着自己的文字能够改变世界。每每这只是短促的遐想,我便又缩回自己的壳里面,变成一个只愿创造自己世界的人。

每当敲打键盘,感到晦涩的时候,我的心里都在默念,放弃吧,放弃吧!可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时候,觉得自己造梦也挺有趣的。

我的人生太短,我的经历太少,我想把自己这块世界造好。似乎还没有能成长到写出改变谁的文字。

直到今天才知道张纯如这个女子,觉得自己简直是肤浅透顶,又钦佩至极。她呈现了现实,也改变了现实,这是她文字最有力量的地方。

恰巧看到另外一篇写80后女作家张悦然的文章,写到张悦然告别青春文学后,把触角伸进了粗粝的现实。把他人的“活着”,转换成小说,是她当下正在做的一件事。“知道这个世界上其他人怎么生活,有的时候挺重要的。”

这两个作家的经历和目标让我醍醐灌顶。

溯其本源,为现实写作,为活着写作,想来也是我自己最想干的一件事。

为什么小说源于生活?因为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和别人聊天,聊到自己写的东西,我总说:希望别人看到我写的东西能有点领悟就够了。写小说或者其他文章的时候,其实常常能感受到不由自主传达出的悲哀的情绪。

有人告诉我,你写的东西一定要积极阳光向上。

并非反其道而行之,我总是觉得,如果生活有阳光的一面,写写阴暗的地方也并非不可。假意的迎合或者装模做样的欣欣向荣,并非是我想传达出来的情绪。

因为有些人有些事,就是那样,美丽或者丑陋,时间都会给出答案。

就像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管怎样掩盖,它永远是存在的,是结痂的伤痕。

我把自己写的连载定义成为超现实的现实小说,有那么一点无厘头,却又时刻让人叹息。我想为主人公披上很多壳,我想让她浓缩很多人的影子,我想她会成长的很苦很难。

我想,她这么难,因为是活着。

所以写的时候,我又会想,谁会为我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字改变?

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任何人。

嗯,一个人。

是我自己。

无戒365天日更营 写作训练第40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会为每一言、每一语、每一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