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系列之(一)侵华日军有多强

历史杂谈系列之(一)侵华日军有多强_第1张图片
淞沪会战
历史杂谈系列之(一)侵华日军有多强_第2张图片
国军装备

想必诸位同胞对侵华日军的残酷与冷血到现在都不能忘怀,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等在华夏大地上做出了一件件暴行。那么日军与国军相比到底战力如何?在当时风云诡谲的世界上又排在什么水平呢?今天给大家娓娓道来。

既然说侵华日军,就把时间限定在1931~1945年这个时间段。其实,20世纪以后,日本所经历过的战争,除了1904年日本主动发动的日俄战争外,其他所有战争都集中在
1931-1945年。而且1904年日俄战争时,俄国还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军队战斗力低下,纵使日本取得大胜,也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我们先从全面侵华后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会战淞沪会战说起。

虽说淞沪会战中国惨败,不过可能大家都会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淞沪会战是由中国率先发起的

考虑到如果现在按照日本从北向南打的总方略,很有可能重蹈南宋被元朝灭亡的覆辙。到时候国军偏安一隅,日本突破长江天堑,也可以从四川绕道,多方面的进攻国民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蒋介石准备开辟华东战场,率先向驻扎在上海的日军发动攻击。

一开始可以说国军占尽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50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4团(150毫米榴弹炮),还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日军方面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紧接着中日双方都开始增军,从九月份开始日军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开始反攻。当日军具备反攻实力,国军人数优势发挥不出来的时候,国军武器落后,指挥混乱,战术落后的缺点就暴露出来

此次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最后统计淞沪会战中,国军投入要达到60万以上,占国军精锐的百分之六十。日军共投入大约20万人。国军伤亡29万人,日军伤亡6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国军的铁路系统并不完善,60万人依次到达,并不如日军支援及时。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清楚的看出中日硬碰硬是决计不行的。但是,装备不足,支援不及时并不是主要原因,国军中也有精锐的德式机械师,单从装备火力上说,两国大约有十年的差距。指挥不利,协同作战生疏才是国军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不少英勇的战士白白牺牲,没有起到任何战略作用。日军数次改变战略,或是中央突破,或是侧翼包围,国军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应对。打共军得心应手的国军在面对日本时显得捉襟见肘。

接下来我们看看日苏之间的诺门坎战役。

很多人都说这次战役改变了日本的战略走向,日本因为这次战役发现苏联的强大从而放弃了北上策应德国攻势的计划转而南下经略东南亚最终迫使美国放弃中立立场投入战争,进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

窃以为,日本其实从未想过策应德国,或者说从来没有想过把苏联变成自己的主战场。苏联东部人烟稀少,资源开采难度大,土地贫瘠,怎么能比得上东南亚的大米,石油呢?日本对东南亚早就觊觎已久,只是害怕触动美英的利益才迟迟未动手。

那日本为什么还要发动这场战役呢?很简单,是为了帮助德国缓解压力,毕竟日本还是德国的盟友,日本以后还需要仰仗德国。但是又因为这里不是日本的主战场,所以这次战役并没有出动日本的精锐。

日本关东军确实出动了老本,可是日本关东军其实并不是日军的精锐。纵观日本关东军对侵华战争的贡献,其除了几乎兵不血刃拿下东北,之后一直维护东北治安外,并没有什么别的战事。跟久经沙场的华北方面军和华东方面军无法相提并论。关东军之所以出名,在于其战争爆发前的嚣张气焰和高涨的主战情绪,还在于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还在于其迅速打下东北的胜利果实。

此次战役,日军出军六万人,伤亡两万人,苏联出军十万,伤亡在一万上下,关东军精锐几乎被消灭殆尽。但这并不能说明日本的军队战斗力跟苏联相比差了一个等级,这次战役苏联方面由名将朱可夫统帅,军队也是精锐之师,苏军弹药消耗达到31000吨,相当于库尔斯克战役消耗量的15%。日军方面,7月攻势中82门师属火炮储备了1万发炮弹用于进攻,平均每门炮备弹366发,大致是平均每门炮0.2个会战份。然而1937年在中国战场日军师团平均每门炮约为0.5个会战份弹药。可见,苏军也是凭借人数和火力优势取胜。

由此观之,日本战力也许稍微次于苏联,但是相差不大

我们接着分析,来看看国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

这是一场政治博弈大于军事博弈的战争。英国本土作战环境越来越恶劣,也因此对保护缅甸殖民地失去兴趣。但由于轻视中国军队实力,同时也害怕国军入缅甸会影响英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尽管英军士气不高,节节败退,却仍旧不愿意让中国大规模出军,只要求提供物资。当时英国还高傲宣称,我们可以自己击败敌人,但最后大英帝国的绅士们还是低下了头颅。面对全军覆没的危局,英国主动要求中国出军援助。可是这时英国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主动权,而入缅甸的远征军的总参谋长史迪威出于英美联盟的利益考虑,总是让国军当英军撤退的殿后部队,充当炮灰,最终导致远征军的惨烈牺牲。

但是远征军仍然打出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战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远征军再次发动了反攻战。

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1944年3月,中军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最后,随着日本其他战线失利,日军撤出缅甸,中国远征军最后取得了胜利。

可以看出,到了1945年,国军的战斗力今非昔比,装备质量大幅度提高,战术水准也已经达到现代化水平

反观英美,初期在太平洋战争中一直失利。大英帝国的余晖并不能让英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海军尚可保证德军无法登陆本土,陆军却一败再败。虽然英国在二战中一直坚持了下来,可在二战中打酱油的的表现,使得其国际地位大大下降。至于美国,虽然经济发达,可是并未有实战经验,初战日本留下了几万美军全数被俘虏的耻辱,在后来数次战役的历练下,军队战力才逐渐增强。

因此我认为,在二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几个国家,其战力排名分别是:德国、苏联、日本、中国、美国、英国

日本战力在当时已经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跻身一流强国行列,此前所说日本军队只能在亚洲称霸,面对西欧强国不堪一击的说法是错误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杂谈系列之(一)侵华日军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