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智力和智力测评的发展

【人才测评】智力和智力测评的发展_第1张图片
智力理论的发展

【前言】

说到智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编制的智力测试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这是第一个现代智力测试,最初是为了预测教育成绩,以帮助确定哪些学生需要更多支持。1939年大卫·韦克斯勒推出了专为成年人智商测试设计的韦氏量表。

智力测试的分数通常称为IQ(智商),大多数智力测试包括一个总体得分和分测试得分。

【一般智力】

20世纪初,查尔斯·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的双因素模式:一般智力和具体智力。

通过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在学校里取得某科高分的儿童在其他科也有可能取得高分,因此他假设,尽管每个人在具体的能力上会有不同的水平,但是人们处理不同的问题和情况时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应用一般智力。

【层次智力】

1956年弗农基于斯皮尔曼的一般智力理论发展出了层次智力模式,他进一步把一般智力分为学术能力和空间机械能力,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言语和数字相关的能力,机械能力主要包括与空间和机械相关的能力。

【多重能力】

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路易·瑟尔顿针对斯皮尔曼的一般智力理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理论,认为应该针对基本心理能力进行评分,而不是对单一的智商评分。

1967年吉尔福德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推出多重智力理论,这种分类模式更强调具体能力,他从三个维度来区分为些具体能力,包括:

1、内容维度:你被要求思考些什么?

2、运作维度:你被要求执行什么样的想法?

3、产品维度:你需要什么样的答案?

分类方法已被证实比以往一般性的更具关联性,并且更有效用,很适合于选拔过程,尤其是在测试与工作所需技能相关联的能力时。

SHL的认知能力测试就是遵循了这种分类方法,每个测试都评估即定难度范围内的一项具体能力,测评一定级别的理解、推理和评估技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才测评】智力和智力测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