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Alexis,正在折腾找自己的27岁ISFP女孩,未婚单身。
到现在大学毕业5年,实际工作经验4年,其中有一年在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现在最苦恼的是工作。自己对HR方面的工作没有热情,每天就像具尸体一样。
简直不敢想几十年一直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将来老了一定会很后悔。墓志铭上不想写上:“一个HR”,甚至“是一个优秀的HR”,都不能让我有所慰藉。
HR并不是我想要做的工作。但要命的是,我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从没想过,会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写5000字的自我剖析,但如果这个人是驭爷,应该会很值得。
01
我在西南地区二线城市,2012年本科英语专业毕业,有拿到专八。学校虽然不是211,985,但是在当地和全国都算是不错的外语院校。
虽说是ISFP,但其实觉得自己并不算特别内向。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强的想要跟人沟通欲望和去探索的想法。最近在某网站上发起了“技能交换”的活动,关注和联系我的人还挺多,很开心。就是我教别人练英文口语,相应地,对方需要教我一个他擅长的技能。也让我能接触到了很多生活中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学滑板,金融基础知识,花艺,等等。
算是个比较适合我的一对一的活动,如果是在人比较多的群体,我更可能倾向把自己藏起来,去听而不是说。但并没有特别热爱的事物,只是对很多事情都怀有好奇,想去尝试。
可能是因为大学唯一的实习就是在HR部门,影响到我从毕业甚至到现在的择业都是往HR上在靠,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没有想过要当英语老师,因为自己的理论并不算太扎实,而且也不知道要怎么样把我自己知道的知识传输给别人。
看到现在教育行业大热,在考虑是不是应该用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英语去择业。如果不是完全纯粹的英语,自己也还能接受。其实工作中还是希望能多多少少用到英语。不一定是当老师,也可以是做英语培训相关的咨询。
但是担心的是其实自己是为了逃避现在的工作,把从事英语教育行业当作给自己的一个借口。
也想请驭爷帮我拨开这层迷雾,看清楚自己。
02
2012年大学毕业之后进了当地的一家制造业的公司做翻译兼助理工作。
当时作为应届毕业生不算优秀,折腾了好久最终找到了这家不算出名的公司。因为大学期间在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实习过,所以找工作的时候都有意识地找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的。进了这家公司是以管培生的身份进来的,开始自己本来也是希望留在人力资源部,但是公司高层希望进来的管培生能够到业务部门去。
可能是因为我是英语专业,个性也比较平和,公司建议我去做一位外籍高级经理的助理。因为没有设助理的岗位,所以我的职位名称是XX工程师,实际上做的是翻译的工作。这位经理算是公司高层,又是唯一的外国人,加上公司员工普遍英语差,我的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他的日常工作的口笔译,和会议口译。还有被安排一些策划年会和节目的工作。
虽然英语过了专八,但那个时候口语并不怎么样,也是在工作中逼着自己去练,还必须得熟悉制造业的各种专业术语,慢慢地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负责这位经理行政相关的工作,安排会议,去外地审查供应商等。因为他拖家带口地来中国工作,有时候家里面有什么事情我都会帮忙去解决。每天跟着经理下车间解决问题,跟老总和公司各个部门经理员工开会。
真正是因为做这份工作,才让我半吊子的英语口语慢慢提升了起来。
也在这个外国人身上学习对待工作的态度:做正确的事。他也会教我很多东西,做事和做人都有,我自己还常常用小本本记下他对我说的那些话。而且跟这位经理的关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更多的时候亦师亦友,虽然一周会加三四天的班,但也做得挺开心。在现在的我看来,他依然是位完美的上司。
有萌发想离职的念头是因为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做翻译常常会遇到我不理解的词汇,特别是在开公司级的会议室,其他业务部门的老大说的内容很难明白,更不要说能准确地翻译出来,让我本能地想逃避;
二是工作职责之一是要收集公司层级的BSC数据,常常要向所有部门要数据,还要跟公司副总汇报。副总常常就BSC上其他部门业务的数据向我提问。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收集数据的,每周都会被副总提问我不清楚的业务问题让我觉得压力大。
三是觉得做助理始终是后勤支持的工作,内心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些专业性的技能,比如人力资源管理。
有了想离职的念头也尝试去找到了工作,本来已经提了离职申请了。后来因为公司老总找我聊了聊,可能是因为感觉到受到了重视吧,就自己撤销了离职申请。
但是不久后,我大学实习时候的一个公司,也是当地著名的车企的HR找到我,说有一个HR的岗位,问我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的时候其实最想进的就是这个企业,当时的自己可能因为实力不够,没有应聘上一直觉得很可惜。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想去尝试,因为毕竟平台大,感觉会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帮助,最后拿到这个公司的offer。于是在2014年4月结束了这份两年的工作。
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英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及对制造的流程有了一个全面但不算是很深入的认识,以及能够通过这个经理的眼睛看到和了解到更多公司高层的信息,算有了点全局观。
03
2014年5月,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这家企业做HR。
这家公司是合资车企,主要是把国外已有的车型在本地进行量产,所以对英文的要求比较高,我明白也是自己能够进公司的主要原因。这家企业在当地算是比较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员工上万人,建厂以来一直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公司在HR方面在当时在做一些调整,HRBP的团队刚组建成一年多。我没有做过专业性的HR的工作,大学也没有系统性的学习,一开始去的时候是在HRBP团队的center,做一些汇报PPT,做报告和支持BP的工作。
因为上一份工作同在制造行业,又是自己一直想进的公司,一开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有时候需要现场翻译或者是文件翻译的都会叫上我。然而HR的工作比上一份工作轻松很多,不怎么加班的日子让我开始还不太适应,常常想念上一份工作。
大概过了半年,经理让我自己负责几个业务不太繁忙,同时也比较好说话的几个部门。HR团队职责分得很细,团队有招聘,薪酬,培训,劳动关系,OD还有就是HRBP。因此,我们更多地是跟业务部门沟通,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日常的工作就是跟负责部门的总监经理开会,宣贯我们每一个阶段的项目,然后跟进执行。通常在启动每一个项目之前,项目主导人都会在团队内部给HRBP介绍和分享,明确每个任务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后再由BP去向部门的管理层沟通。
在这些工作里面,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传声筒,没有自己想法,连积极主动性也没有了,就只是上司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团队每个人都会负责一到两个HR人才发展的项目,而我就只会负责团队活动,也就是生日会,聚餐和年会中团队的表演。
反倒是在做一些涉及创意和策划活动时,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因为完全没有过HR的专业知识,本身看起来又比实际年龄小,在跟总监经理们开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没有底,遇到稍微强势一点的也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做HR的情商都不会太低(打自己脸了),我的直接上级和经理都是属于情商比较高的人。直接上级是属于如果老板看得到的事就会做得很好,看不到的地方就比较随意,对待下属也是能不管的则不管倒是给了我很多自由。经理的向上管理做得特别好,大老板都被治得服服帖帖,同样是对下属就不太上心,但是对工作管得特别细,有比较重要的邮件用什么样的词,要怎么说都会把电脑拿到她座位上由她监督着写。
看到共事的HRBP同事们,都知道怎么处理各种不同的关系,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去影响别人,而我总是看不到听不出对方的深层次含义,表现得唯唯诺诺,越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因为本身个性算是比较弱势,又有点偏内向,工作中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就算有不开心都是自己默默憋着。甚至到后期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就会压力大得偷偷地哭。虽然现在想起来工作中遇到的都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挫折,可在那个时候却是足以压垮我的稻草。
04
是在2014年底的时候知道到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的签证,当时是觉得挺有意思,毕竟可以用这个签证去国外合法打工和旅游一年。
当然并没有斩钉截铁地就确定就要出国,因为申请签证有名额限制,名额靠抢,同时还要考雅思,虽然自己是英语专业,但是怎么也要准备一下。更重要的是好不容易进到我想去的公司,以及即使去了澳洲之后回国的不确定性也让我有点恐惧。
慢慢地在公司的工作不上手,同事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专业性,让我越发想要逃避现在的环境。也向往和好奇在国外的生活,同时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想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去看一看。于是一步一步地准备澳洲打工度假签证,终于顺利地下签了。
在这个大企业的两年并没有让我学到很专业性的东西,当然也有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但是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还是让我学到很多工作的高度标准化和流程性的东西,和HR做得比较专业的是什么样子。另一个好处是算是有在大企业工作过的经历能给自己的简历稍微添点彩。
于是在2016年2月,辞职离开了我梦想要加入的公司,踏上了去澳洲打工度假的路。
05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一整年的时间都在澳洲打工度假,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正经的工作经验。
因为想要满足自己边走边看的需求,所以,一个人在澳洲旅居过几个不同的城市,在华人餐厅做过咖啡师,马场喂马,农场摘草莓,酒店做客房清洁,悉尼国际机场做服务生。体验在国内不可能也不会想要去做的工作。
那一年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只要停下来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焦虑,觉得自己应该去下一个地方,因此除了在悉尼呆了有4个月,其他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长。
原本是想通过这样的体验能够找到自己,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未来想要活成什么样子的问题,但后来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但好的方面是,在这段旅途中,真正发现了自己完全不想做管理类的工作:在一家餐厅打工的时候,老板让我给新人安排工作。那个时候心里很抗拒,一方面是觉得要去指使别人做这做那让我难以启齿,另一方面是自己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一年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和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但也足够让我对自己的决定无悔。
从澳洲回来后没过多久就开始找工作。
因为上一份工作做得并没有让我自己很满意,因此不想做HR相关的工作。 曾经在做策划和组织活动中有受到前同事们的肯定,于是自己也想往策划和创意方面的工作发展。然而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投了简历全都石沉大海,一个多月都完全没有任何进展。
越来越着急的我,于是又开始往HR相关的岗位找,而且在经过了上一家公司之后,老是会在找工作的时候把应聘公司的一些条件跟老东家进行对比,越找越沮丧。
今年6月,在找工作找得快绝望的时候进入了目前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是做集装箱船运的,2016年被总公司收购,总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三。我们当地的办公室有一千多人,表面看起来名气大,工作环境舒适,但全都是做单证相关的后勤支持类工作。
我现在做HR方面的培训,自己能应聘上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岗位本身并不需要太专业的HR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之前公司在当地的名气。工作涉及培训的部分主要是做新员工入职培训,在入职之后听了一次就开始给后来新入职的员工培训了。
还有联系外部的培训机构为公司提供培训,我在其中主要是做执行和培训现场的支持,前期跟部门的沟通了解部门的需求,基本上不会需要我参与。HR经理也是直接跟部门经理沟通好了。
我的上级主管负责薪酬和培训,但她的主要业务还是薪资,除了给我布置工作任务基本上不会管我。虽然跟她算是大学校友,但是其实内心并不想跟她工作。可能也是我自己作,总觉得别人没有leader的样子,在办公室的说话的声音也特别大。她应该也感觉到我并不是很服她,也就更不怎么管我。
我有一个很亲近的堂妹现在人在菲律宾做国内的英语游学项目。因为英语是菲律宾的第二官方语言,同时消费比较低,近几年成为了亚洲国家学习英语的集中地。她在那边负责建国内的网站和帮国内的学员解答疑问,有点类似销售顾问的角色。现在在国内开了第一家办事处,但是各个方面都很不稳定(主要是学员和在国内的推广),而且老板是韩国人,公司本身也不是很正规,据她说老板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资产。
她可能会在明年会国内的办事处,我有点想加入她,但是又怕未来不稳定。
但是现在的处境是,不是我想从事的行业,也不是我想要做的工作,这里也没有我想与之共同奋斗的人。但是内心也不确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于是每天都在不断地冒出离职的想法和不断地压下自己想辞职的念头。
一句话形容自己就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
非常不喜欢现在的状态,但不知道要怎么改变。觉得自己有很多力量和精力,但是不知道要在哪里释放出来。
你好,Alexis:
先来看性格类型的第四维度,感知型和判断型偏好,P/J,指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
接触了不少ISFP性格类型的小伙伴,我发现不少人,包括你在内,都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判断型偏好(J)发展得不够充分,导致计划性不强。
不用担心,这是ISFP的自然偏好。
与你们随性和自由的感知型偏好(P),是一致的,但感知偏好越明显,越会导致你们不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性以随意和开放各种选择的态度为人处世。比如之前的文章《“做事情想一出是一出,不行了再换”的28岁ISFP女孩。》和《一位断了线的31岁ISFP风筝女孩》都是在接近30岁左右,才开始下定决心要去改变。
01
说几个你在工作中的表现。
——不善于“计划”自己的思路,所以,容易被别人带着走;不善于组织自己看过的,学过的,体会过的已有储备优势,因此,你会觉得自己有很多力量和精力,但是不知道要在哪里释放出来。
就像ISFP群的一位小伙伴说的一样,“我积累了不少英语知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其实我并不差”
判断型偏好发展不充分,还导致你,一方面难以聚焦时间和精力,有计划性地层层深入,思考清楚一个问题;另一方面,难以持续坚持思考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你不想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但又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做什么?”
扪心自问,你有思考,且有深入且持续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职场里,通常也都是看“脸”的,它就是所谓的职业范儿,或者是商务范儿。计划性越强的人,越有这种范儿,也越有气场。不论是面试,谈判还是日常工作交接,这种气场脸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并直接决定别人用什么态度对我们。
因此,以后要留意并下意识地培养聚焦和坚持的习惯。
首先,在思维层面思考重要的问题时,盯住问题,想透了了为止;其次,凡事尽可能养成计划并事先准备的习惯,不要过于依赖临场发挥。以此来刻意练习判断型偏好。
相信我,性格偏好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改善的,就像你在做翻译时,不断与高层汇报,发展了直觉功能(全局观)一样。
但是,大家需要谨记,补短应该建立在充分扬长的基础之上。即,在从事天赋异禀的职业上,再去补短才更有意义。可以设想,当ISFP把自己活得像ENTJ的时候,其生活一定是填满了忧伤、压抑和痛苦的。
02
人力资源,究竟是什么?
通俗地讲,人力资源就是把公司现有大大小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即需要发挥“统筹、分析和规划”才能有效胜任。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除了各模块文职和具体的执行以外,通常都需要发挥“分析和规划”能力,而这刚好对应了ISFP的第二块短板智能“直觉N”,而感知型偏好,又导致你们不擅长或者不喜欢做规划。
因此,不难理解,你会觉得同事们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觉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使你想要逃离工作环境。
甚至到了后期,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就会压力大到偷偷地哭。虽然现在想起来工作中遇到的,都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挫折,可在那个时候却是足以压垮我的稻草。
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胜任工作,得不到满足感和存在感,于是变得沮丧和挫败。也因此而变得唯唯诺诺。
03
你应该做什么?
要搞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适合什么,有很多方法。比如不断尝试,比如冥思苦想,比如高人相助,等等。
我推崇的,最快的方法是驭爷频道里的“驭爷职业定位5步模型”。其核心理论是,盘点出优势、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然后选择三者的交集部分,作为突破口,进行发力。
你目前的优势有,专八和翻译经验,人力资源从业经验,大企业工作经验,澳洲打工度假经验,活动组织经验,等等。
你可以盘点出一张优势清单。
用同样的方法,再盘点出一张兴趣爱好清单。
对于ISFP的天赋才能,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擅于敏锐地发现别人的需要(第一天赋Fi),然后用实实在在的方式(第二天赋Se),满足别人的需求。
同时,ISFP还是享乐主义者,“玩耍”是你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调剂。
因此,我的建议是持续练习口语,以便保持并发挥然英语口语优势。然后,先去旅游局拿个导游资格证。不断学习,增强目标线路的文化底蕴,争取换成导游证,成为国际导游。
你不是在澳洲旅行了一年吗,建议你先尝试着去设计,澳洲20多个国家的旅行攻略。可以先以自媒体的形式进行分享,然后给想去澳洲旅行的粉丝,提供定制个性化的旅行路线服务,里面最好有包含衣食住行的个性化路线,以及最优化的费用预算。
相信这个职业定位,能带给你两大职业满足感。
一,可以满足ISFP享乐主义者到处玩乐的性格需求;二,可以帮助别人获得旅行乐趣,并节约费用。ISFP的Fi无法成为黑心导游,会用心为客户考虑,定会深得客户信任和喜欢。因此,能获得真正的职业满足感。
写封家书:驭爷求助信通道
作者:驭爷
简介:研究分享如何用兴趣爱好赚钱第一人,微信公众号:yuyeid
初衷:成就一批有钱、时间自由、眼光犀利、认知独特、勇敢做自己、不按常理出牌的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