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岁末归家》

     下午我偶然看到同事老吴办公桌上放了一本淡黄色的小册子。我拾了起来,原来是我校语文教师合力编著的《快乐诵读》。我漫不经心地翻开第一页,一首工整的律诗陡然映入眼前,顿时深深地吸引了我。

       现摘录如下: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我素爱古诗词,工作闲暇之余,也信笔涂鸦,多年坚持,累积已不下千余首,虽笔力尚浅,自认为或可初窥门径。记得刚学诗时,总喜欢语句华丽,过于修饰,每得妙句,便欣然自喜,甚至经常向身边的人炫耀。现在看来这不过是诗词的末技,不值一提。我逐渐明白诗本言情,情真最能感染人。那些粉饰得如天花乱缀的词句,虽可在人眼前一亮,但不能深入内心,终似昙花一现,刹那沉寂,多被忘得干干净净。由此而言这首《岁末到家》,极对我的味口。全诗白描,语句朴实无华,却又细腻地刻画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其情真感人,细细品味,忍不住教人潸然泪下。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爱子心无穷”直赋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穷无尽的。世人常言“母爱似海”,以歌颂她情怀的博大;世人也常言“母爱如春风化雨”,以赞美其润物无声,又无微不至。故这里说母爱无穷,丝毫没有夸张的成份。“归家喜及辰”,在岁末这一天母亲看到儿子归来,一个“喜”字,倍具深意。时至岁末,应怀辞旧迎新之喜;爱子安然归来,合家团圆,此是共享天伦之喜。首联短短十个字,道出母爱至深,又言出诗咏之背景,可谓言简意赅!

       颔联,上联“寒衣针线密”,当是化用唐代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拾古人之滥殇,虽没有别出新裁,但一个密字表达相同的是母亲无限的爱。“家信墨痕新”,此句耐人寻味。意大致是“我寄的家书,母亲才刚收到,墨迹还是新的”。仔细品来,隐含有路途遥远,作者为见母亲,归心似箭,必是连夜奔波,马不停蹄。不然,怎么会有家书先发,到家不久,游子也归家,恰见墨痕犹新之景。此联构思极其巧妙,既言母之爱,同样也写出了在外游子之思,相互呼应,亲情随之共鸣!甚妙。

       颈联,“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一见面就怜惜游子瘦了,问其苦不苦。虽是平常之事,读者观之,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母亲,温和地面对远归而来的孩子,唠唠叨叨,喧寒问暖。如此情景再现,不觉让人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足以打动人心,催人泪下也在情现之中了。

      尾联,“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言游子之心态。游子在外漂泊,又没有多大成就,感觉自己愧对日夜期盼的母亲。作者当然就更不敢向母亲提自己在外拼搏之苦。“愧”字体现游子心怀“乌鸦反哺”,有感恩之意。“不敢”是不想让母亲担忧的善意隐瞒,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孝顺。

        全诗对母爱的细腻白描,游子心理状态的把握,无不到位。古人语“百善孝为先。”孝自古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衡量道德素质的一个标准。大概也只有大孝的人,真性情的大善人,才能咏出如此绝唱。

       曾经我也写过一首五律,大抵是咏生话不顺,感觉愧对慈母,现默背如下:

无题

寒窗伴月昏,依旧入蓬门。

但俸微薪水,未偿慈母恩。

孑身难摒弃,意气尚留存。

花贵人皆种,谁怜一草根。

相较之下,我报怨多矣,境界高下立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岁末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