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享受—《生活的艺术》之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App

有这样一本书《生活的艺术》,它会让我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作者是林语堂。这本书是他在美国写的,当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于1937 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 52 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林语堂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又赶上这本书是我们火花群“西红柿”才女来担任拆书的,所以,认真仔细的阅读成为了必然。在这本书里,林先生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和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想起刚刚共读完的《成为乔布斯》,林先生的生活应该是大众所向往所追求,而乔布斯真的是奇人奇才吧。

        林先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位哲学家,或者说,他不屑成为哲学家,因为那些哲学家讲的东西许多人听不懂。但是他笔下的人类的观念和动物性遗产以及近人情等等,我也是反复看了几次,也只是看个大概吧,表述的还是很抽象。那么到底谁最会享受人生,从庄子到孟子,从老子的《道德经》到中庸哲学的子思的“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林先生认为,中庸是首选。他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国文化传统最完美的人物,陶渊明爱喝酒,他孤独、谦逊,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从第六章开始,似乎我们可以开启学习享受了。林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生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而他自己则认为,我活着便是极好的。是的,我觉得但凡从事一些与人生命打交道的人,比如医生,特别是法医,比如护士,比如民政从事殡葬工作的,无一例外的都会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个奇迹,是的,我也这么认为。那失踪的马航、那遥远的唐山大地震,那记忆深刻的汶川地震,据有关

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天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在车轮之下!据世界第一位!能够活着,我们多么幸运。但是我们希望的不仅仅是活着,是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享受生活。林先生在写这本书后,关于这本书的种种都会说,本书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所针对的读者主要是西方人,因此难免有些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其实,越读越感觉到林先生的许多观点不敢苟同。但是,在“写作的艺术”章节中,林先生说,那些你不喜欢的作品,尽可以批评,不管他是什么家。我读过的书也不算少,有些书确实读完后,超级乏味,或者说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通篇感受是不知所云,但是,我总想,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一个能出版书籍的作者的,无论他是名家还是鼠辈,那每一个字,那每一段话,无不是作者辛勤的汗水之作,所以,我都是报以尊重和支持,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如果在一千年前,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

        林先生提出的观点是:悠闲很重要,而我认为,人若想悠闲必具备悠闲的资本,没有资本也纯粹是“穷乐呵”。我一直觉得人的欲望是无穷的,TA若安逸,定是没有遇见让其欲望燃起的人或者事儿,人若没有了欲望,定是不称其为人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医学课题,瘾君子在反复“复吸”后,不仅倾家荡产,本人和家庭亦是无比痛苦,于是求助医生,无论如何治疗,只要能使他不再有这个欲望就好。于是神经外科医生给他做了手术,切除了部分组织,这个欲望确实消失了,而同时消失的是所有的欲望,没有食欲没有性欲,看见花不觉得美好,看世间万物皆为漠然。这难道不是“行尸走肉”吗?一群城市的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一个孩子把汉堡给一位老婆婆吃,婆婆一脸的享受,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孩子们走后,老人便一味心思的想进城,因为城里定是有许多许多好吃的。我看过一个新闻片,云南某地的长寿村,山清水秀的,人们每天的食物就是两顿饭,用炉子煮粥,放一块地瓜,每日两餐,90几岁依然可以下地干农活,这里空气好,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周而复始。许多大城市的人纷纷来取长寿经,不日都离开了,这种日子,活到200岁又如何?

        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现在忙碌的是中国人而美国反而是人间天堂。有一个我特别不愿意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比美国晚(或者我极不愿意说的“落后”)多少年?不知道从哪儿得知的,我一直认为是50年,或者50多年,似乎多一年我都不爱说。但事实是从工商业来比较,认为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石油、钢铁、电信、铁路等处于垄断状态、贫富差距大、工人收入低、食品安全等等问题,那么可以判断我们大致落后美国80—100年。从教育上,中国的国民教育落后世界150—200年。从社会福利和保障来看更是落后200年以上。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整体素质提高,要待多少年啊。有一对中国夫妻,也算国内有些身份的人吧,想在美国买房子,刚好知道一对老夫妻急于出手一套房子,于是抓紧机会讲价,如愿以偿,但是回家后又想,这么容易就答应了,那么一定还是可以还价的,于是第二天又去讲价,老夫妇都答应了,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和不悦。那对中国夫妻仿佛占了大便宜了,非常满意。可是当他们走进屋子的时候,他们开始后悔了。

        首先是房间打扫的非常干净,餐桌上还摆放着清晨刚采摘的鲜花,淡淡的花香弥散在屋子里,整洁的卧室,新洗的窗帘,冰箱里盛满了近一周的食物和水果,电卡里也充足了他们足够用一段时间的费用,一张纸条上写满了那些诸如超市在哪里,医院在哪里,生活一些小细节均面面俱到……这对夫妻想起他们的小心思后无比后悔。

        这就是素质的差距,你说这差距究竟有多大,要经过多少年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也想过优哉游哉的生活,可是你确定你真的具备了过这种生活的基本条件了吗?在养老问题,在独身主义问题上,在性的吸引上(焉知国人在这个问题现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呢?!)等等问题上,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家庭之乐,我到以为无愧我心就好。中国人孝敬父母天经地义,老人也无须倚老卖老自以为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林先生在“生活的享受”一章,表述的轻松幽默,非常有意思。他说人生最大乐事就是睡眠,连姿势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我到不觉得睡觉多么开心,但是一天下来,走着、坐着、靠着当然都没有躺着舒服,于是,躺下的瞬间,我会笑,偶尔会笑出声,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觉得是很享受,但不是最的。林先生因为喜欢吸烟,所以认为吸烟也是极大的享受,但从医学的角度而言的确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穿着上,他说中国的服装是最舒适的,他反对西服,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他的腰围?”,感觉孩童一般的诡辩。而这些恰也是林先生的迷人之处吧。读起来很有意思。


图片发自App


        他在享受大自然章节里,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溢于言表,是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我游览过很多名山,长白山天池的魅力,黄山的巍峨,张家界的险恶,还有湖南的许多许多大山,都很美,但是唯一能让我有感觉的是青海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字“震撼”。如果你没去过,定要去上面走一趟。林先生强调旅行的意义,分析现实中的几种“虚假旅行”,估计我们目前都是“虚假旅行”,或者说,我们都是在旅游,至少我做不到林先生所言的,旅行就是忘却一切,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我们暂时还不做不到成为一个流浪者。

        关于“读书的艺术”和“写作的艺术”,林先生写的很泛泛,两句经典是,“自己去找寻所喜爱的作家,方是对读者有益的。”“凡是写作中不敢用“我”的人绝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读完这本书,感受就是,人若想过很享受的生活,必有段“忙碌”的日子方有可能,有些人即使忙碌了一生也未必可以享受生活,而其实什么叫真正的享受呢?焉知人家忙碌不是另类的享受呢?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可是真的在一个幽静的深山老林里,你真的确定那是神仙般的日子吗?中国许多文人过于逃避现实,安于现状,反而是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也会跻身发达国家,那么我们也将成为“天堂”,到那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一起享受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真正的享受—《生活的艺术》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