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牙学语

牙牙学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似无厘头,言说竟是如此诞生...

“童真与诗意相遇”


Bark, George《乔治汪汪》,又一部属于孩子的无厘头作品。很简短,却非常有表现力。动物们热热闹闹地一个接一个出场,出其不意,小朋友会很喜欢。绘本里的一只小狗,会猫叫鸭叫猪叫牛叫,但就是不会狗叫!狗妈妈带它去看兽医,治好疑难杂症后,新问题又来了...作者Jules Feiffer,屡获殊荣的美国漫画家和作家。17岁成为漫画家助理。获1961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作为社论漫画家,获1986普利策奖。1997开始名声大噪创立纽约时报。 2004入选漫画书堂。

他用幽默方式教孩子学会动物名称,以及一些动物叫声。最后,终于George响亮地叫着arf,妈妈超级激动。以为到这就结束了吗?No,故事发展远超出你的想象。180度转弯,娘俩路上散步时...这里居然还有个梗?跟娃一起读时,可以试着让娃猜下,怎么了呢?读本书乐趣真是太多,绘本故事的魅力就在这!

乔治,汪汪。“叫吧。”George叫道:“喵~”“不对,”妈妈说,“猫才是喵喵叫,狗是汪汪叫,来,叫一下。”George叫道:“嘎~嘎~”,“不对,“鸭子才是嘎嘎叫,狗是汪汪叫,来,叫一下。”George叫道:“嗷~嗷~”“不对,”妈妈说,“猪才是嗷嗷叫,狗是汪汪叫的,来,叫一下。”George叫道:“哞~”

妈妈带它去看医生。“我很快就会找到真相。” 医生说,“请叫一下,”George叫道:“喵~”医生把手深深伸进George肚子里...然后拉出一只猫。“再叫一次。”George叫道“嘎~嘎~”医生把手伸进George肚子更深处...然后,拉出一只鸭。“再叫一次。”George叫道“嗷~”医生把手伸进George肚子更深更深处...然后,拉出一只猪。“再叫一次。”George叫道“哞~”。

医生戴上最长的乳胶手套...把手伸进George肚子更深更深更深更深处......然后,拉出一只母牛。“再叫一次,”George叫道“汪~”。妈妈太高兴了,她亲了医生一下...然后,又亲了小猫、鸭子、小猪、母牛。回家路上,她想把George炫耀给每个人。她说,“叫吧,”然后George叫道......“Hello”“你好~”


或许,只有在孩子的幻想世界里,才能呈现如此脑洞大开的描述,又让人觉得很自然,很生动,妙趣横生。学说话的小狗所经历的过程,也像是我们每个人婴儿时期牙牙学语的表现,从最初的反复模仿,到最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再到可以独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很是神奇。妈妈的陪伴,示范,情感互动,鼓励,肯定,也同样重要。孩子牙牙学语,也是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学习命名,形成表达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狗妈妈有些着急,迫切想要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孩子呢,自得其乐地不断发出属于其它动物的声音。其实,他是在模仿,不断观察,不断学习,练习发音。小猫,鸭子,小猪,母牛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可能也是他的朋友。他在模仿过程中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声音,也在酝酿着属于自己的表达。

那位医生,当然也很有办法,他帮助小狗结束了模仿别人的阶段,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他耐心陪伴,以身作则,不断示范,纠正,鼓励,肯定......看来倒像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小狗发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对孩子来说这第一声或许就是,爸爸,妈妈,是长期非言语表达之后的飞跃,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默默探索的结果。

爸爸妈妈肯定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庆祝孩子开始具备言说的能力。然后他们继续努力,在家庭关系里学习,体会着被关注,被呵护。被回应,然后有一天,他们开口了,主动向别人表达,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试图和外界建立新的链接。这是个奇妙的过程,孩子因为与父母的互动,而感觉被接纳被认同。于是,开始转向外界寻求新的关系,新的情感,新的认同。所以,爸爸妈妈们只要耐心等待,耐心陪伴,顺应孩子自己的发展节奏,就会收到各种惊喜连连不断。

今早,送我家闺女,去幼儿园路上。她突然跟我说,妈妈,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啊!...泪崩,有没有?!

牙牙学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牙牙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