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37-《非暴力沟通》

又名Nonviolent Communication:A language of life/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译者阮胤华/页数190/定价29.00元/华夏出版社/2009-1

类别/心理学/沟通

第七篇/37-《非暴力沟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笔记: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当你的话语中满是刺,当你的话语引发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无论你是有意抑或无意,这都是“暴力沟通”。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沟通方式。当你洞察了对方隐藏在话语里的需要时,会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持续地提醒。它能够帮助人们在沟通的时候把握沟通的本质,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

二、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1.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给人分门别类,但实际上这是自身价值观的体现。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绑架别人,这样的方式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2.进行比较。人比人气死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过多的比较只会让人厌恶和排斥,就像从小到大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但适当的比较可以让人不会过分膨胀,可以让人觉得有了更多的奋斗动力。

3.逃避责任。比如“今天天气真差,但是我不得不去一趟超市。”这样的例子就是逃避责任,我们通过改变句子的说法来督促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如上述句子可以这样说,“今天天气很差,但是家里没有米也没有菜,我有责任去一趟超市买些米和菜回来,这样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

4.强人所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代替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去生活。很多东西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都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所以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强加到别人身上,即使出发点在你看来是好的。尊重别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提建议,但是不能强求。

三、慎做“评论者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人际交流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主观情绪。

很多人有着“贴标签”的习惯。这是一种最方便、最简洁,但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比如:他是个好人;她很不合群;他的工作能力很差等。

沟通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听话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

四、表达自己的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被很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感受。

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整个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密切相关。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真正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使用表示心情的词汇,而“觉得”类似的词语则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让我们产生了感受。诚然,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刺激,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我们常常弄不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帮助我们厘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比如:公司新产品的销售额不佳,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很重视公司的发展。

当我们有需要或者愿望的时候,不妨坦诚地说出来,而不是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去批评别人。

这里引申出关于感受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就变得生硬;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与愧疚无关,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六、如何请求

把自己的请求说得具体一些,并且注意在表达的时候说明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因为后者更不容易让对方明白,而且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此外,在集体讨论时,更要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请求,否则,就会浪费大家的时间,降低集体讨论的效率,并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把你的请求淹没。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常常会混淆请求与命令。什么是命令?一旦别人认为如果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这种“请求”就是命令。

六、倾听

为什么倾听如此重要?倾听让人身心痊愈并且预防潜在的暴力;倾听可以让我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最后,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在听到别人的拒绝时,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不会因为对方的拒绝而耿耿于怀。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在倾听时,我们要注意倾诉者话语里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体会倾诉者的感受。

当然,我们不能只做倾听而不做反馈。但是如何反馈,也是有学问的。首先,我们要确保倾诉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当倾诉者刚刚开始倾诉时,我们听得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他们这时候最需要的往往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立刻听取分析和意见,所以,一定要让倾诉者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判断倾诉者已经充分表达自己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你感到谈话的气氛变得轻松;二是他停止了谈话。这个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充分表达了。

七、爱自己和学会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的运用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运用——培养对自己的爱。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比如当我们遭遇失误时,转换角度,失误是对我们的局限性的揭示,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的成长。

学会表达愤怒要先明白,每个人的愤怒来源于其自身,因为你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所以你感到了愤怒。他人的行为只是一种外在的刺激,而不是引起你愤怒的内在原因。所以,当你愤怒时,不要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除此之外,解决愤怒首先要冷静下来,人在狂怒之中是很难有理智的,然后是思考,思考你为什么愤怒,在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将愤怒的根源归于别人,这是你的愤怒,不是别人的;那么这就引出了第三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你的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你的感受和需要没有被理解和满足;完成了第三步,第四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八、强制力和表达感激

有些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沟通,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选用强制力去保护自己和他人,这时候的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但当我们选择用惩罚的手段去对付别人时,我们就会被看做施暴者,这样我们也很难获得一个友善的回应,即使我们是出于好意。

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感激,我们只是庆祝他人的行为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在面对别人的感激时,表现得坦诚一些,大方一些,不要自我膨胀,也不要假谦虚,坦然接受就好。


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精髓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全文都贯穿了这四个要点,比如慎做评论者、表达感受、倾听和表达愤怒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温和而且在大多时候更具有效力的沟通方式。但是有时候我认为我们也需要采取一些不太温和、硬性的沟通方式。在前面部分“逃避责任”中改变句子的说法,也可以从《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说过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在“慎做评论者”中的很多人都有贴标签的习惯,这一点与《怪诞行为学》中的刻板成见与锚定效应类似。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篇/37-《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