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改造,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随着专家学者的呼吁,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在增强。修旧如旧的理念,被更多的文物保护部门和设计人员所接受。在北京城西部金融街改造中,原本破旧不堪的“吕祖宫”,经过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和施工人员的精心施工,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旧城改造中保护文物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北京城区西二环路月坛桥东侧,浓密的树荫中,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它就是北京城区内唯一的一座吕祖宫。每天,从桥上过往的车辆数以万计,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下图、吕祖宫现在是“北京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下图、 吕祖宫南侧的二层建筑,原为吕祖阁
传说吕祖诞生的日子是在农历的4月14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道教各寺院都会设斋醮以志纪念。我来到吕祖宫是在这天之后,自然也错过了这场斋醮盛事。
下图、吕祖宫正门
吕祖:原名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一般认为吕洞宾乃唐德宗丙子年(公元796年,即唐贞元十二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一说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下图:位于北京西城区北顺城街15号的“吕祖宫”山门
吕祖宫原为清代所建,坐西朝东,主门东向,正对门的西面置主殿“火神殿”,其北面为“文昌阁”,南面为“吕祖阁”。在“火神殿”的后面,原有一座“娘娘殿”,在2000年前后“金融街”改造时,已经不存。在“文昌阁”北面,还有一座小院(13号院),被完整保留,并在重修吕祖宫时进行了改建。
现在的吕祖宫是2002年前后重修的。北房文昌阁后的小院(原13号院)是“北京市道教协会”所在地(详情见附录一)。正对着大门的原“火神殿”的位置,已改为“吕祖殿”,成为吕祖宫的主建筑。
下图:主殿 吕祖殿 前排对联:视而不见求而有应 破则无报叩则咸灵
下图:主殿 吕祖殿 后排对联:和光同座上德若谷 考虚守静众妙之门
下图、殿内居中供奉的吕祖坐像
下图: 左胁侍 赵公元帅
赵公元帅,即财神爷赵公明,因道教神话中封正一玄坛元帅,故又名赵玄坛。其名始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及梁陶弘景《真诰》,本为五方神,后传说他能保病禳灾,主持公道,买卖得利,乃成为财神。
下图: 右胁侍 药王孙真人
孙真人,即唐代的名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大约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初(公元581年),到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去世,享年一百零一岁。(另一说为: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
孙思邈的主要医学活动在初唐时代,他受到官方和全社会的重视,是因为他在医药上精博奇妙,超越前人,如吕元膺说:“孙思邈医如康成注书,详制度训诂,其自得之妙,未易以示人,味其膏腴,可以无饥矣。”
孙思邈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是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唐永淳元年,孙思邈已经过了一百岁,仙逝之后,据说“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这分明就是道教典籍中常说的“尸解”。在世人惊异的注视下,孙思邈作为神仙最终飘逝尘世而去。后世有人对孙思邈的著作中记有丹方、房术等内容颇有诟病,但他恰恰忘了孙思邈的“真人”身份,如果没有这些内容,孙思邈还能叫真人么?
下图、殿内楹柱的上联:一枕黄粱点破千秋清梦
下图、下联:九转丹诀炼就万劫真仙 一清道人 子燕题
下图、这是殿内北墙上名人题字
下图、1997年吕祖宫重修时新铸的铁钟。
下图、殿内南墙下的大鼓,看来吕祖宫的地域太小了,无法重建钟鼓楼,只能摆在殿内了。
下图:北面的文昌阁,现为贵宾室 对联:人来得意高歌道 客去清闲朗诵经
下图、 贵宾室侧面
下图、心法图
下图:南面二层楼现为道教协会办公室 一层柱对联: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行
下图、 二层柱上对联:阴符三百字 道德五千言
下图、这是在吕祖宫外南边绿地处拍摄的吕祖宫西立面照片
下图、吕祖宫外景
附录一: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13号院重修的设计思想
吕祖宫所在地为北顺城街15号,与其相邻的13号院原也是吕祖宫的房产,因历史原因,该院曾先后被几家行政单位使用。重修改造前已是个大杂院,破烂不堪。2001年,结合金融街改造,吕祖宫重修,13号院被设计改造为一座为房地产商、银行家、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等特殊群体举办沙龙聚会的服务性场所。该院的改造和建设较有特色,是老北京四合院改造的一个成功范例。设计师利用小院原有建筑和环境风貌,加入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思想来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结合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的设计特色,打造了一座独具特色的北方“四合院”建筑。
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轩为一座扇面型的亭子,中置石鼓二个,条案一个,空窗对饮,上有一横匾:“与谁同坐”点名主题。
“与谁同坐?”出自苏轼《点绛唇》词:“闲倚胡床,庚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而13号庭院下沉,地面低于吕祖宫,且院落过于狭小,不可能再建亭、轩等建筑,那样就更加显得狭小而拥挤。设计师将庭院地面用灰色碎石满铺,作为夜的背景,用一个圆形磨砂玻璃盘当做“明月”,院落一侧栽以修竹,以听“清风”之声,而“我”则是一块“房山石”,横卧于地,与“明月”遥相呼应。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中,是“以石为君”的,这种设计思想被巧妙地融入了13号院的建筑之中。
下图、13号 庭院中的“君”:房山石
下图、 庭院东面,已经看不到“明月”:圆形磨砂玻璃盘了
下图、 庭院南面几株修篁隐在短墙之后
下图、庭院西部的西厢房
13号院建成后不久,于2004年被北京市道教协会收回产权,现在已经改建、增扩得面目皆非,如果不了解这个小小的四合院改建历史,你就再也找不到苏东坡词中所描绘“与谁同坐”的意境了。(2011年7月补记)
(本文参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副教授朱育帆博士的文章:《与谁同坐?》)
关于吕祖(吕洞宾)的更多信息,请看本博客有关文章
全文完
原题 (原创) 北京:“与谁同坐”?-吕祖宫/13#院印象 2011-06-05 08:37 发表
2014.10.13 阅读745 2018.12.31 阅读(1837)| 评论(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