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印象

苏州,已经不只是一个地名那么简单,在历史的背后它已经被赋予更深厚的含义,于是我是怀着多年来的敬仰去膜拜它的。

苏州园林,老字号、老招牌,去苏州不游园林简直是侮辱了这个城市。那么必然,我也去了,并且是苏州园林中头一、二号----拙政园和狮子林。关于它们的美好,巧妙构思和游玩方法,教科书和导游都给出明确的方法,依葫芦画瓢即可,可总感觉缺少些什么。时至今日,我仍旧记得初中地理书上写游玩园林时需要身临其境,一景套一景地观赏,旁边配图便是拙政园,这大概就是我对苏州的启蒙印象了吧。好,我把自己置身于景中。导游说,看,对面那座两层的水上楼阁就是当年石达开办理公务的地方,楼旁边和后边分别连着两条走廊,弯弯曲曲就像两条龙身,所以石达开当年总是待在龙头这个位置,期望当皇帝。走下“龙身”走廊的时候,又有一个两米多长的连接小路,地上是铜钱和花朵的图案,导游又说,走的时候要先踩铜钱图案再踩花朵图案,这样预示这一辈子都有钱花。听完这两小段介绍,我的心情是崩溃的,用实物和史实结合眼前的事物是没有错,但这过渡解读的说法我认为不可取。在一个一天能接待十万人的历史场合中,愿意接受园林官方讲解的人应该都是和我一样渴望了解园子的真实背景和建筑构造的人,却听到各种带有演绎色彩的讲解,岂不是像现在广被批判的语文教学课文过渡解读作者思想?石达开在那栋楼里办公,或许就是因为那凉快,或许因为他家夫人喜欢在背后的竹林里散步,他想看着她呢?游玩靠想象,何必给出固定的模式。

照我说,苏州园林就该限制人流量。一个人山人海,比肩继踵的山石园林已经毫不有趣,要知道,狮子林的趣味就在于人在石中,与石嬉戏。而现在在石洞里看到的、碰到的都是软乎乎的人肉,本来一人宽的小道互相挤搡着能并排三个人,都不得不紧贴着石壁,这倒是与山石有了亲密接触了。

江南水乡,七里山塘,著名诗人白居易开凿的京杭运河中的一段。传说中,这是古代寻花问柳之地,我寻思着我也该晚上的时候来看看,毕竟猎艳之事总是发生在黑灯瞎火的晚上。划着船,走出那一段灯火通明的码头,前方真的就是漆黑一片。两旁的房屋里鲜有亮灯的,有光亮的几户人家,从外面望进去,能看到斑驳的墙壁,堆满杂物的衣柜顶,一只旧式三叶悬扇。据说这里的住户有些尚未通自来水,还用着夜壶。船继续往前开,看到河边“浣纱”的附近居民。房子是老的,生活习性是旧的,作为游客不就想看看苏州当地的文化吗?

老城区的风貌兜转了几圈,就往东边的新城区看看。这一路由西往东,也是穿越了小半个苏州城区,先是不太宽的车行道上走走停停,继而还是不太宽的车行道,但是通畅许多,在新城区鲜见行人,高楼倒是一栋比一栋高。说到道路,虽然机动车道是窄小,但是自行车道倒是挺宽,路两边的非机动车道加起来可以当个机动车道使,这在北京是很少见的,足见苏州的人文关怀很到位。

都说要想了解一个城市,最方便快捷的办法就是打的。出租车司机流窜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乘客都是一个故事,作为一个乘客,我反其道而行之,每趟脚步的迁徙都使用出租车。幸而每位出租车司机都侃侃而谈,道出苏州的玄机,可惜的是他们都不是苏州本地人,皆来自苏北,徐州、宿迁等地。他们的故事何尝不是我的故事,省内的人流迁徙,和国内的迁徙。在他们的言语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苏州充满信心。“信心”这个词我用的太保守,不足以表达他们心中的期待,对当下的满足和对将来苏州的发展都是积极的。比如说,苏州的平均工资能达到1万,再努力一点,可以到2、3万,对于这点,我持观望态度。再比如,说到苏州房价,老城区2万一平,新城区楼房6万一平,别墅20万一平。在这快和北京房价持平的情况下,也不见他们抱怨声。

苏州是逛完了,留下一个桂林人的思考。现在桂林又开始城建,我家在市中心,挨着历史、山水景点,政府正挨家挨户给我们的楼刷白墙、贴灰瓦,一栋正常居民宅活生生整成江南水乡的样貌。虽然我是汉族,但我也知道壮族人民的传统寨子不长这样,这是要给游客留下桂林就是江南水乡的印象呢,还是壮族已经被同化了的印象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