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榜样和“文风”

不知死活的参加了欢喜的写作行动营,积累见感思行1000个卡片。又给自己挖个坑。。。

见:##

没有范例的学习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永远提升不了写作水平。定要找一个写作榜样,作为范例研究学习。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通过总结和模仿艾迪和斯梯尔的文章,学会了写作。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也是如此学会了写作侦探小说。你要找到模仿的范例,它可以是历年的普利策奖获奖文章,也可以是王小波、艾科、毛姆、张爱玲、阿西莫夫、纳博科夫等一流作家,也可以是你喜欢的文字作者,先找到,进行刻意练习,你要写下他们的开头、结尾,用「见感思行」拆解成自己的,将来写文章就可以复用。

感:

加入007一年时间,“文风”这个词几乎从没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于写作,我的初衷是作为一个学习记录,或是梳理自己思路的工具。这一年下来,每周一次的作业我几乎也是这么做的,复述或者罗列自己学到的一些知识,大多是清单式的,类似于写公文报告,分一、二、三,最后是结论,自己的一些思考等。开始觉得挺好,学习有迹可循,但是写久了就会觉得在写作这件事上没什么进步。思考简单直线化,知识依然是孤立的没有串联起来,而文章(如果还能称得上是文章的话)也乏味、说教。我隐约感觉到,写文章,哪怕就是写给自己看,也需要有血有肉,人的大脑善于记忆形象、有联系的事物,光列个清单是远远不够的。

思:

回到欢喜老师让我们找写作榜样这件事,我毫无头绪,想想自己看过的书真得寥寥,看小说只关注情节,看工具类的书就注重操作性,几乎不去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书这件事本身。群里的小伙伴发言的不多,有几个推荐王小波,我估摸着很大一部分小伙伴和我一样对“文风”这件事一无所知。我于是随大流下载了王小波的杂文书《沉默的大多数》翻了一下,怎么说呢,刚看觉得挺乱的,举例多、信息量大,所谓的黑色幽默有点让人不忍直视,带着很强的时代烙印。但是看下去,不得不说,很有说服力,看起来充满嘲讽、感觉很酸爽。

群里有个小伙伴以他的文章开头写了一张卡片,看完佩服得五体投地。分析了开头的引子,故事推开的时间线,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画面感等等,最后还仿写了一段。深觉自己段位太低。虽然我现在还无法通过看一篇文章就能说出个道道来,但这件事提醒了我,应该多看些经典,看得时候要多注重行文结构特点。想一想为什么会觉得有的文章好看,而有的文章看不下去。增加文章的画面感,不管是写作,平时和人交流也是一样。我们不是机器,是人,应该更鲜活一些,做个有趣的人。

行:

除去工具书,看一些杂文、小说,比如王小波的系列作品。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多积累一些素材,有感悟的时候多尝试仿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写作榜样和“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