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今中外,世界公认的哲学、文学和心理学第一人,便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子。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江医师我最尊敬的人——老子。

老子 是谁?

老子(Lao Zi/Lao Tzu)字伯阳,谥号聃(读dān),又称李耳,古汉语的“李”和“老”同音,“聃”和“耳”同义。

约公元前571年(庚寅年)诞生,关于老子的出生地,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周朝春秋时期的陈国苦(读hù)县(今河南的鹿邑县东部),二是安徽的涡(读guō)阳。据传老子是彭祖(上古时期的人,救过帝尧,活了800岁,史上最长寿的人)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子天资聪颖,从小就爱缠着家将们,要他们讲故事给自己听,这些故事包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等。理氏(下面称作老夫人)望子成龙,请来的老先生商容作为老子的启蒙老师。商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精通殷商礼乐,但面对老子刨根揪底的一系列追问,商容无法回答,教授老子三年后,便向老夫人辞行,并推荐老子到周都那里求学,向自己的师兄周太学博士请教。

老子到了周都,拜了太学博士为师,学天文地理人伦,读《诗》《书》《易》《历》《礼》《乐》,研究文物、典章、史书,学习三年便大有长进,经博士推荐,他在周都守藏室做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守藏室网罗天下书籍,书海茫茫,老子却遨游其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再过三年,他升了官,担任周都守藏室史(专门管理国家图书馆的史官),终于成为当时最有学识的人,从而名扬天下。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公元前523年,孔子慕名而来,向老子问礼。

在担任守藏室史的三十余年间,老母亲疾病缠身,老子常回家看望老母亲。老母亲病逝后,在长时间极端悲痛的折磨下,老子突然悟出了人之生死的真谛,从此之后,他便看透了生死。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老子守丧期满,返回周都。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内乱,王子朝率兵攻打刘公的封地,威逼周敬王,当时强盛的诸侯国——晋国出兵援救周敬王,王子朝不敌,只好领旧僚逃亡楚国,临走时带走大量周王室典籍,致使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唯有辞官,看透周王朝兴衰破败的老子决定不再做官,归隐山林,骑青牛远游,想出函谷关,去看看秦国。

刚到函谷关呢,崇拜老子已久的关尹站在城楼上,远远地就望见素衣飘飘、鹤发童颜、长眉垂鬓、耳垂落肩、白须若雪的老人家——这位老人家不就是自己梦里寻他千百度的老子嘛?千盼万盼,终于是把老子盼来了,可把他高兴坏了!因为他昨晚夜观星象,望见东方的天空有紫云聚成一条三万里长的飞龙,便自言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早就叫手下清扫街道两旁,焚烧高香,恭迎圣人大驾光临。这不,等了半天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偶像”,一见面就给老子跪下,没曾想老子也久闻关尹大名,二人今日相见,心生欢喜,便好一阵寒暄。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尹请老子到官舍里休息,老子刚往上座坐下,关尹就焚香行礼,拜老子为师,恳求道:“老师您就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是为天下人传播智慧、指引方向的,可您现在即将隐退山林,到那时候,天下人想找您都难啊——您何不把自己的智慧写成书呢?弟子关尹虽然才疏学浅,但弟子十分愿意为老师效劳,让老师的智慧传遍世界,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子一听,心想:关尹这小子的话有道理啊!那我就写点东西留下来吧——谁让他是函谷关的守关官员呢?便答应了。关尹让老子在府上住下,照顾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让老人家专心写书……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子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子骑青牛远游的路途中,还曾在梁之郊外点化弟子阳子居(即杨朱,后世尊称杨子,战国时期与儒家和墨家相抗衡的杨朱学派创始人)。随后,老子跟弟子阳子居到宋国沛地隐居。

在沛地隐居期间,教授了徒孙南荣(老子的弟子庚桑楚的弟子,庚桑楚即亢仓子,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养生之道。

时隔十七八年,年已五十有一的孔子听闻老子在沛地隐居,特携弟子前来拜访。在老子的点化下,欢欣雀跃的孔子终于入道。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公元前471年,101岁的老子告别尘世,羽化而登仙。

他回答了哪些问题?

『历史上的伟大之人都是回答问题的高手。』那么,老子回答了哪些历史性的重大问题呢?

一、万物的起源是什么?

老子答曰:万物的起源是“道”。

原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道”与“德”是什么?二者什么关系?

老子答曰:道 是宇宙的本根,德 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

二者关系: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自然无为的上德最终能够升华为道,而规矩刻板的下德则不能。

关于道的论述,《道德经》的上篇《道经》开头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而关于德的论述,下篇《德经》开头也说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老子答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怀有敬畏之心,尊重大自然,遵照自然规律,和谐相处。

原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人的烦恼从哪里来?怎样应对?

老子答曰:人的烦恼来自于自己过于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这话也是对孔子说的。

原话:“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烦恼呢?老子答曰:像水一样,戒骄戒躁,灵活应变,与世无争,这样,天底下就没有人能和你相争,也没有烦恼能纠缠你。

老子指着黄河之水对孔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五、如何看待生死?

老子答曰:人不必过分看重生死,而要尊重自然规律。生死离别是自然规律,生与死是一个有与无相互转化的过程,人的出生是由无到有,因此必然再经历由有到无的过程,即死亡。老子是在老母亲去世后,顿悟了生死之道。

原话:“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六、“无为”是什么意思?

老子答曰:无为就是指不肆意妄为,过多人为的干预,而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情,才能做什么都能成功,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原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七、如何修身养性和养生?

老子答曰:清心寡欲,适可而止,不去过多追求,顺应自然规律。

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来自老子点化阳子居的原话:“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关于养生的论述,来自于老子点化南荣的原话:“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八、如何治国?

老子答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的统治者想治理好国家,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该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原话:“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九、如何入道?

玄之又玄的道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孔子是听了老子说的这两段话后,高高兴兴地入道的,而你能不能入道,就看你能不能理解老子对孔子说的这三段话了:

第一段,入门篇:“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第二段,同乐篇:“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第三段,得道篇:“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最后老子总结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说我的总结与评价


数千年来,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最为经典,他前往周都,向老子问礼,回来后,弟子们好奇地问他:“老子是什么样子的人啊?”

他望了望天,感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知道鸟会飞翔,可以用鸟网捉它;我知道鱼会游水,可以用渔网捉住他;我也知道兽会奔跑,可以用箭矢射杀它。但龙我就不知道了,龙腾云驾雾,飞天遁地,变幻莫测,我如今拜见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叫人捉摸不透。

“老子天下第一”,这句话不是老子的自夸自吹自擂,他老人家那么清静无为,当然不会说这句话,这是古今中外信仰道家思想的帝王将相、仁人志士对他老人家的高度评价。孔子、墨子、孙子、韩非子和鬼谷子都奉老子为师,他们五人各自代表的儒家、墨家、兵家、法家和纵横家的思想源头都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家思想,而后,这五家的思想又反过来影响着道家思想。

我在遇见老子之前,人生一片迷茫,反复无常,暴力叛逆,自甘堕落,遇见他老人家之后,一切人生的高深问题都有了解答,所以,他老人家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人生导师,相信你也会从他老人家的智慧里得到指引,学到更多生而为人的智慧。

马云则在演讲中说:“我从道家悟出了领导力,从儒家明白了什么叫管理,从佛家学到了人怎么回到平凡。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刚柔相济,就是太极。”

那么,问题来了,你心目中的老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清书,一个博学多才的摩羯座,吃货瘦身达人,被写作耽误的90后创客,走在时尚最前沿的美丽顾问。
欢迎关注投稿:写一心(jytb2333),私聊:Jag1009565028,加入龙侠客团,我们一起拯救那些困在黑暗中摸索挣扎无力改变的人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的无之境界·心理学大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