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笔

课堂随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史为鉴,才能更深刻的领略生者的伟大;以人为鉴,更能在分享和融智中悟自己、悟人生。

一、听儒家智慧、领会君子风范: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深刻的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及界定的标准。它的意思是:“君子更明白大义,小人却只知道小利。”这是关于义和利的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所以把唯利是图的人视为小人(广誉远的企业经营理念也有深刻的阐述: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当今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型社会,物欲横飞,人心躁动。从权贵到企业家再到商人,人人都在搞经济,这样的环境是很容易忽略“义”而取“利”的时代。我认为,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越应该呼唤君子,让道德苏醒,人人都能格物自己致良知。从自身及周围人的思想和行为上去体会和践行“义”和“利”的差别,从而培养自己的君子风范,让义承载利,保持良性发展态势。就我本人来说,在三十而立的年龄段,顺应社会浪潮,努力奋斗,不断学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随着眼界的开阔和不断的反思,我越来越认识到,无论干多么暴利的事或多艰难的事,都要保证所从事职业、事业的正当性、合法化及社会价值。当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要义为先,这样做即使在短期内受挫折或者失败,但从长期来看,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成功。因为你建立了诚信、收获了人心。用当代话表达,就是:“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是暂时的。”

      另外要修炼自己的胸襟。《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做人要襟怀坦荡,如日月,皎洁光滑;像春风,清爽舒适。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时或失意时,都是很乐观的。不要做心胸狭窄的人,事事斤斤计较、觉得这人也对不起我,那人也对不起我,这个社会对我也不公平,心里常怀忧愁、烦闷、痛苦。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修炼自己的胸襟,是正视和区别“义”和“利”的良好修养基础。是树立君子风范的重要实施。

二、从道家智慧领略智者风范:

      狭义的理解“道”,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发现规律并顺应规律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其实我们就在规律律中,它就随时随刻在我们身边。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中,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失去而生怨,不因获得而狂喜;从而保持一颗自在、平淡的心,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哟!从现在起,我将满心接受现实的一切,自在而快乐的生活在当下,不再因攀比而自卑或优越,不再因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兴奋或失落,倾听内心的召唤,这样的心境还哪儿来的烦闷、不快、抱怨呢?

从禀赋效应中想到的

      过去我一直用经济价值和物质来衡量和判断生意上的交换问题,也是一直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就会经常出现对方拒绝和不理解的情况。每每遇到对方不理解我和不接受我的意见时,我也总是很不理解对方(领导、客户、下属、朋友、亲人)。我在处理客户谈判、上级汇报、下属调动、朋友帮忙等事情时,我已经在办理前,换位思考了,可为什么还是很轻易的失败呢?今天,我才意识到,我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禀赋效应”。举个例子:在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强拆”和“钉子户”现象来说。房子是可以用金钱来定价的,可情感却很难用金钱来定价,低于原房屋的价值定价是有问题的,可无法定价的情感寄托在一个房子上,这是用金钱去处理或用强行的办法去解决也都显得不合时宜。怎么办呢?我认为,经济的问题用经济的办法去解决,情感的问题要用真心去解决,打开对方的心门,其他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所以,今后当我再换位思考时,不但要思考对方的利益,还要剖析对方的情感,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了,其他的事情也就显得不那么难办理了。

三、对佛家普渡众生理念的理解

      很清楚的记得,杭州灵隐寺住持光泉法师在回答提问时说:“菩萨不会因为你敬的是高香,你多拿香火钱而特殊的保佑你;也不会因为他敬的是普通香或不敬香而不保佑他。佛是普渡众生的菩萨,只要有缘分,只要你够虔诚,即使你不敬香,他也一样会保佑你的!如果佛对信奉者也分三六九等,那么我们这些天天在寺院的和尚,总应该近水楼台吧!”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客户去海南东山岭拜菩萨,去请香的地方,坐着一排和尚,请香的人要先让和尚们看看,和尚们会从很多角度给香客们像算命一样说出吉凶,然后由和尚们提出每个人请什么档次的香,甚至会要求不同的客户请佛或护身挂件(这些可以改变香客的命运)。当时,和尚要求我的客户(看上去很富态的一个阿姨)请高香(1880元),并请一尊玉佛(8800),客户很高兴,很兴奋的按着和尚的要求一一完成。而我当时看上去又瘦、又小,和尚看看我的脸,又看看我的手相,只建议我请了500元的香和一个小的挂件。我当时认为他们真是慧眼,能够看出每个人的福分、富贵,并能让每个香客感到都因为敬香、请佛而改变命运。

      而今,听了光泉法师的一番话,让我能更深刻的理解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宗旨(理念)了。对,信仰是神圣的,是纯净的。信仰必须虔诚,虔诚是一颗纯洁的心,虔诚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金钱能够衡量虔诚,岂不是没钱的人就失去了信仰的权利了吗?那还何来的普渡众生呢?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上述理解很浅,却让我时时的陷入思考,今后还会促使我带着很多疑问去查阅资料,回到书本从基础开始阅读、读自己。我深深的感觉到,人可以不聪明,却可以通过心诚、意真而增长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