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关注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强调书籍的表层含义;检视阅读的目标是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分析阅读是全面完整的阅读,特别注重理解;主题阅读则是阅读有关一个主题的多本书籍,架构出自己的知识框架。
(一)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辅助型的阅读,往往需要教师从旁指导,这个层次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句子/这段话在说什么?具体而言,基础阅读可分为四个阶段:1.阅读准备阶段:包括身体、智力、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准备;2.识字阶段:培养最初级的读写能力;3.词汇建立阶段:运用上下文线索掌握不熟悉词汇,并扩大阅读面;4.精进增强阶段:基础阅读的成熟阶段,需综合运用前三阶段的技能,能够阅读绝大多数读物,但还不够老练。基础阅读的前三阶段对应小学层次,第四阶段对应初中层次。熟悉基础阅读后,读者应当能够在教师缺席的状态下进行独立阅读。
现实的状况是,大多数人完成基础阅读层次后,阅读能力就永远止步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高中、大学教育并没有提供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指导课程。高中、大学阶段的阅读指导更多地是对基础阅读阶段未达标的学生进行矫正训练,甚至一些大学专业完全不再提供阅读指导课程。
(二)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要达到的目标是:快速弄明白一本书要告诉我们什么?就适用情境而言,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检视阅读:
1.有系统地略读或粗读
其目的是在头脑中快速形成一本书的整体印象,以便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或值得花多少时间)阅读这本书。建议按如下顺序进行检视阅读:(1)封页(含护封、封面、封底、内封、腰封),可重点关注作者信息和荐言;(2)序言和目录,重点把握全书的结构;(3)后记、附录、索引,寻找你认为重要的关键词;(4)章节标题、引言、图表、插画、卡片等,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可多花点时间;(5)跳读(不超过全书20%内容),重点关注跟主题息息相关的部分和最后几页。
2.粗浅的阅读
粗浅的阅读指的是“不求甚解”。第一次面对一本很难的书,先从头到尾读完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如果纠结于每一处的意义,你一定读不了多少。
(三)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对一本书进行咀嚼和消化,重点在于理解,因而时间上可以非常宽松。并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分析阅读,事实上,优秀的阅读者往往只对很少的书籍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一本书,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这本书大体在谈什么?(2)书中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4)这本书说的内容有意义吗?(跟你有什么关系)
针对这四个基本问题,我们总结出分析阅读的三大阶段十五条规则,具体如下:
分析阅读过程中,很难完全运用所用规则,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你应当根据书籍的实际情况和你的目标,决定分析阅读要达到的程度。
(四)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这意味着有效进行主题阅读的前提是前三层次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也不必将主题阅读想象得过于困难,初步进行主题阅读的要求并不会太高。事实上,主题阅读训练本身也会对前三层次的阅读能力产生很大的提升(这就如同我们并不需要将小学数学掌握到一百分的程度才可以学习初中数学,七八十分就足够了,等我们学完初中数学,回头再来看小学数学,就会觉得特别容易)。
需要了解的是,主题阅读并不是前三层次阅读的简单延伸,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就目的而言,前三层次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接受知识和信息,而主题阅读一般有两类目的:一是快速学习某个陌生领域的知识,二是基于前人观点对某个领域进行研究;其次,从阅读对象来看,前三层次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书籍或资料,而主题阅读以论说性书籍和资料为主,对小说、戏剧或诗歌进行主题阅读是非常困难的;最后,阅读过程中的领跑者不同,前三层次阅读作者是阅读过程的领跑者,而主题阅读则是读者领跑、作者跟随的模式。
除此之外,主题阅读还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譬如:(1)主题阅读是基于“讨论”的,可能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我们大可以把主题阅读当作所有作者在开会讨论,而我们是会议的主持者与记录员。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会议的走向,并忠实记录、客观总结;(2)主题阅读是一项高强度高专注性的活动,往往需要大块的安静时间进行。同时,还应保持主题阅读进程的紧凑性,以构造出沉浸式的阅读环境,提高主题阅读的效率;(3)主题阅读往往与写作过程高度融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记录、总结和思考,最终整理出一份比较系统的主题阅读书面报告。
二、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并不仅仅是阅读,事实上,它是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为了有效达成主题阅读的目标,需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下面,我们分准备、阅读和输出三个阶段对主题阅读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主题阅读的前置阶段,我们的工作是确定合适的阅读主题、设计一份高质量的书单,并制定有效可行的阅读计划。
1.确定主题
阅读主题可以是任何你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但有一个原则:主题一定要聚焦,不可过大过宽泛。如果的确要研究一个较大的主题,建议拆分成多个小主题依次进行。这里要注意的是,主题是在阅读之前就已经确定的,但随着阅读的进行,主题可能会发生调整。
2.设计书单
确定主题之后,我们需要设计一份合适的书单。设计书单有三个步骤,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步骤常常会有部分重合。
(1)拟定试验性书目
拟定试验性书目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检索和选择:
A.专家[1]推荐
这是最好的方法,通过与该领域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大大提高书单的质量,对于后续知识框架的建立也大有裨益。如果无法面对面交流,也可通过网络接触到专家,如微博、微信、博客、公众号等,他们的文章中会提及一些高质量的书籍。
B.网络搜索
豆瓣读书(book.douban.com)是我选择书籍的一个重要参考:首先,其评分可靠性较高;其次,他人的书评可以让你对书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乎(www.zhihu.com)上也会有许多达人推荐的书单,可在知乎搜索栏进行查找。如果是进行专业性主题的阅读,可查看各专业论坛的推荐,一些专业的网络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同样是非常好的资料来源。网上书店(如亚马逊、当当网)的评分/评论也可作为参考,但相对而言,没有上面几个的质量高。谷歌、百度上也可用“主题+书单”的方式进行检索,但搜到的书单往往质量良莠不齐,需要多加辨别。
C.图书馆或实体书店查阅
图书馆和书店都会将书籍分类摆放,这对于我们寻找同类主题书籍是非常有利的。图书馆的书籍一般更新较慢,而书店常常会有最新的书籍上架。不少图书馆还有在线检索系统,可大大提高寻找书籍的效率,但这需要我们对索书号和ISBN有所了解。另外,根据我的实际经验,在线检索可能与图书馆的实际藏书略有差异。所以,实地逛逛图书馆还是非常必要的。书店往往会分为三块陈列区域:第一区域为新书及特价促销区,在离大门口最近的平台区;第二区域为排行榜畅销书及其他推荐书区,分布在第一区域附近;第三区域通常是出版了一段时间的书,在书店的立柜区。立柜区类似于安静的图书馆,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
D.顺藤摸瓜
顺藤摸瓜指的“关联查找”和“引用查找”,一本书中常常会提到类似主题的其他书籍或关注此领域的其他作者,某些书还会列出一串长长的参考文献,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清单的备选对象。
E.日常收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书籍,但却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这时,应专门记录下来,确定主题阅读书单时可从中选择。
(2)找书
找书的过程其实和拟定书单是部分重合的,比如在图书馆和书店查阅书籍时,我们经常会同时完成借阅或购买。除此之外,网络在线阅读或下载电子书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主题阅读往往会涉及大量的书籍,其中大部分可能日后不会再次阅读,因此,推荐尽量采用购买之外的其它方式找书,除非是质量很高日后需要反复阅读的或者其它渠道实在找不到的书籍。如果采用购买的方式,网上旧书店(如“孔夫子旧书网”)是一种很好的渠道,可以较高的性价比买到书籍,缺点是卖家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会选择耗时较长的平邮方式。
(3)确定书单
确定书单需要用到检视阅读,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一般每本书不超过半小时)了解试验性书目中的书籍大概讲了些什么,从而筛掉与主题关联度不高的书籍,并选择一两本书作为本次主题阅读的重点。这个步骤在拟定试验性书目时同样会有所涉及,如在图书馆或书店查阅书籍时。
另外,如果你在后续阅读阶段发现了另一本非常适合研究主题的书籍,不必拘泥于主题阅读的步骤,大可以把它加入到书单里来。
3.制定阅读计划
一个好的阅读计划对于达成主题阅读的目标非常重要。你的计划需要符合SMART原则,以便跟踪执行。同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时间安排上,要有整块的阅读时间(主题阅读涉及到大量的信息,信息间的关联度较高,这是碎片化阅读难以应付的);二是阅读环境,要选择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让你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去。我一般会选择早起,利用早晨的二三个小时进行主题阅读,这是一天中最为安静、最不易受打扰,思维也最为敏锐的时候。
(二)阅读阶段
阅读阶段是主题阅读中耗费时间精力最多的阶段,其目的是完成知识的获取和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阅读阶段共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目标,下面我们进行简要的说明。
1.标记重点章节
阅读阶段的第一步,你需要把书单上所有书籍检视阅读一遍,标记出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你选择的书不大可能全本都与你的主题相关,如果有,也一定是极少数,你应当快速把它读完。在准备阶段设计书单时,我们也需要进行检视阅读,你可能打算将这两个步骤合并二为一。但是,请相信我,这绝对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除非你的技巧已经非常熟练,而且你对要研究的主题已经非常清楚,否则最好还是将两部分分开来做。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你对关注的主题非常陌生,很难确定相关的章节。这时,你应当选择一或两本比较经典的书籍首先进行分析阅读,再进入标记重点章节的环节。
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关注的主题才是核心。我们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进行主题阅读——而不是为了书籍本身的目的(你的阅读目的可能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因此,你要记住,你的工作重心是找出与书籍中哪些内容对你的主题有帮助,而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在进行主题阅读时,书籍就像你的仆人,供你使唤,这与分析阅读是完全相反的。
2.建立共同词汇
每本书的作者都会有自己的语言和用词方式,对于同一概念的解释也可能相去甚远。因此,你需要建立一组共同词汇,来引领作者们使用你的语言,与你达成共识。这里的关键是,你要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要能坚决地拒绝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这很重要!),还得面对可能没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对于你是有用的事实。
简单来说,这个步骤更像是一个翻译工作,只不过我们并不是把一国语言翻译成另一国语言,而是将共通的词汇加诸所有作者身上,以便为后续的讨论达成共识。
3.构建核心框架
在所有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之后,我们需要构建关于主题核心问题的框架。这个框架应当是完整的,其主旨应当不偏不倚。这里要解决两件事:一是找出所有有关主题的核心问题;二是理清核心问题间的关系和结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步骤就是一个写作构思的过程。在输出阶段,我们写的主题阅读报告(读书笔记)就是基于这个框架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状况:没有任何一位作者可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此时,有三个应对策略:(1)视为作者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或者尚未作出决定;(2)在书中寻找间接的答案,但要注意把握分寸,切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作者的观点中;(3)扩展阅读清单,寻找更多资料。具体选择哪种应对策略需要视情况而定。
为了更好地搭建核心问题框架,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思维方法,如SWOT分析、鱼骨图分析、5W2H、金字塔原理、五力模型等。
4.界定争议议题
一旦你完成核心问题框架的构建,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界定议题。议题是由核心问题衍生或细化而来的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对同一个问题,两位作者(在对问题有相当了解的情况下)作出完全相反或矛盾的回答,这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了。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更常见的情况是一个问题可能得到两种以上的答案。这时,我们就需要分析不同答案间的关联,根据作者的观点来进行分类。这里要特别注意,产生不同答案可能是因为作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不同作者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同(通俗地说,就是他们争议的本质上不是同一个问题,所谓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和表述,以使大家站在同一起点上参与讨论。
在界定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找到一堆围绕主题的争议。这些争议可能很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理清楚并呈现出来。
5.分析讨论总结
分析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确定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显得太过教条而失去了客观性。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所有的作者可能都是对的(分别表达了真理的某个方面),也可能都是错的,或者其中有一个是正确的。我们要做的是呈现所有合理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些观点的依据。[2]
为了让我们的最终成果更有条理和说服力,我们还需要多做一些工作:(1)要厘清讨论议题的顺序,并说明如此排序的原因;(2)对答案进行分类时,要呈现分类的依据。
***************************************************************************
阅读阶段的最后两个步骤,很像作者们聚集一堂开会,我们需要引导会议顺序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保持客观中立,不预设立场。
为了使阅读过程高效,利于整理和激发灵感。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与技巧,如:直接在书上做笔记或标记、用便利贴索引或记录灵感[3]、绘制思维导图[4]
(三)输出阶段
完成阅读阶段后,我们还需要进行输出,这是非常重要而又特别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环节。输出有两个层次:一是将阅读阶段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嵌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根据输出的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分享和实践两种方式。
1.分享
分享的本质是将你在主题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你可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教师”。分享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或者二者结合,如PPT汇报),其内容也可以是体系完整的知识或某个知识片断。但是,作为一次完整的主题阅读,书面形式的主题阅读报告是我们阅读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日后复习回顾的重要材料。
2.实践
实践更加适合技能型知识,比如“主题阅读的方法”这项技能,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巩固强化并形成习惯。为了确保实践的可行性和效果,我们需要确定细化的行动建议[5],这些行动建议应当是符合SMART法则的。最重要的一点:要写下来,贴在你随时能够看到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整地介绍了主题阅读的过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实践,我们将其抽象成“3+5+2”共10个关键词,如下图所示。
事实上,对于主题的初学者,为了降低难度,我们还可以将“阅读阶段”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变成:寻找主题相关章节—>构建核心问题框架—>与作者对话寻找答案。简化的过程固然更加容易操作,但同时也降低了严谨性,可能带来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误解,需要读者权衡把握。
[1]专家有三个层次:“初级专家”在特定范围内,碰到足够多的错误,知道如何去处理;“中级专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发现错误,,知道如何处理和解决;“高级专家”能够根据细节提前发现或避免错误。
[2]这和我们做文献综述其实很像。
[3]①最好将所有便利贴统一贴在墙上或白板上,这样有利于激发灵感;②索引有两种方式:a.用索引贴直接贴在书上;b.在普通便利贴上摘录并记录原文位置。
[4]①思维导图主要用于把握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基本结构;②TheBrain的方式对于激发灵感应该效果不错,下回可以试试。
[5]这份主题阅读报告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6274-白虎-白虎星君#橙子学院码字岛第6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