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和你一起住的房子

和李恋爱四年,同居三年,一起选的第一个临时住所是一套50平的小公寓。房主本人据说是做家装设计的,房子的装潢简洁大方,兼具风格与实用性。看房时进门一抬头,见到的不是预期中的红油地板或不知所云的“欧式”雕花,而是满屋中调的浅灰墙纸配白色开放漆的木纹,不争不抢,没有冗杂的装饰和不成套的家具。自认为把内心的喜悦掩饰得很好,可后来李说,当时我满脸的欢呼雀跃,就是后来我们砍价不成功的原因。

可是这种装修的出租房真是可遇不可求呀。相比之下,其他几套房子都没法入眼了。于是找闺蜜帮忙,几箱锅碗瓢盆塞在她爸爸崭新的suv里拉过来,坐在后座的我怀里还抱了一只小女生床头必备的绒布大熊。


我读研,每周小半时间去上课,大半时间瘫在床上看美剧。李炒股,这个词承载了我家人的太多不满,导致现在我每次说出来都局促不安。可我是很幼稚地开心着的,这间小房子兼做客厅和卧室的房间不过十来平方,南面一扇凸肚的明亮窗子,西面是整面墙的大衣柜,床头顶在东墙上,李的宜家小书桌一侧靠着北面的墙,我们每天就这么一个床上一个桌前地斜对着,相距大约三米的距离,不必抬头,用余光就能相互瞥到。想起了什么,不用挪动屁股也不用抬高声音,直接张口说就是了。在网上看到什么有趣的图片,就调转笔记本的方向给对方看。

我经常说,我们完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其他大多数情侣来说,已经夸张到了变态的程度。

我们的公寓位于八楼,南窗可以俯瞰小区一角的马路——晚饭后散步和遛狗的人通常在这条路上走到尽头再折回去。

李为了避开人群,总是等到天黑了再带满月出去。冬天风大,有时我懒得跟着,窝在家里玩着电脑等他们回来。偶尔收到条几个字的微信,关了顶灯趴在窗口,就能看到黑漆漆的马路上有一人一狗,那个人举着手机朝我晃,从楼上远远望过去,屏幕的微光像只闪烁的萤火虫。再过会他们就回来了,人和狗的鼻子各自冻成一小块冰,在温暖的房间里融出水来。


当初选择这个小区,看中的是它算是闹中取静的位置,可真正住进来,发现“十五分钟路程”和“十五分钟上坡路”实在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去菜市场也因此成了颇具难度和痛苦的一件事。天气稍微暖点,等到走进家门必然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可最难受的仍是冬天,两个人围巾帽子全副武装,还是由于脸颊冻僵而口齿不清。李坚持不许我拿任何东西,自己单手拎着所有的袋子,另一只手在衣袋里牢牢牵住我,走一段交换一下,换进口袋里的那只手凉得刺痛了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是和你一起住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