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与托尔斯泰

高尔基与托尔斯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高尔基与托尔斯泰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中主要描写俄罗斯贵族的精神世界不同(安德烈公爵的绝望,彼埃尔的彷徨,聂赫留道夫的无聊),高尔基的作品主要关注俄罗斯沙皇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现实,他以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小说《母亲》为代表,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和托尔斯泰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俄罗斯帝国上层和底层的生活壮态和精神世界。由于高尔基创作大量生动的文学作品,真实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且积极投身和支持革命活动,使他深受苏联政府的推崇和人民的尊敬,被苏联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高尔基和托尔斯泰相差整整40岁。当高尔基还在"童年"的悲苦中挣扎时,托尔斯泰的上述作品已经完成出版,并在世间引起了强烈的震撼。高尔基和托尔斯泰的关系是融洽的也是复杂的。正如托尔斯泰在日记里写道:"高尔基来访,我们谈得很投机。我很喜欢他。他是一个平民出生的真正的人。"而高尔基在给契诃夫的信中说:"当他开始谈话时候,我倾听着,大吃一惊。他所说的一切都是非常朴素和深刻的......他待我非常好......"以至于,当听到托尔斯泰逝世的消息,高尔基写道:我"绝望地大哭,整天一直在哭---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哭得这样伤心,这样难受,这样厉害......我没有想到,我是这样深厚和强烈地热爱托尔斯泰这个人!"但长时期的平民生活也使高尔基意识到自己与托尔斯泰家贵族气氛的不和谐。

      与托尔斯泰晚年决心离开贵族家庭出走,客死在俄国一个偏远的火车站的情形不同,在斯大林出于政治需要和隆重礼遇下,高尔基于1931年正式定居莫斯科,他从此"痛改前非",从"不合时宜"者,成为斯大林在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宣传家。"高尔基不再充分地探究现实。"斯大林给高尔基提供了奢华的生活条件,在他的指示下,国家安全局的首脑亚格达必须满足高尔基的全部要求,不用说他住的豪华别墅,他吃的香烟都是特地从埃及订购的。内务部精心安排了高尔基的生活,他的足迹所到之处,都是鲜花盛开的村庄,耳边缭绕着人们的欢呼与掌声。为了让高尔基定居俄罗斯,苏联政府许下丰厚的承诺,高尔基每年仍可去意大利过冬,一切花销由政府负担。为了方便他出国,甚至准备了为他专门改造的车厢,随时可以挂上火车头出发。一些城市和莫斯科剧院都以高尔基名字命名,一架飞机也以高尔基名字命名.....这里顺便说一句,苏联政府对高尔基的重视和苏联人民对高尔基的欢迎,正是说明了高尔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说明高尔基很有生活经历并很注意观察生活,说明深刻反映时代生活文学作品的振撼力,恐怕像苏联政府这样的高礼遇对待一位作家,尚属首次,世界罕见。不奇怪,高尔基被诱惑了。"他的双重性令很多人感到讶异,他有时逃离现实,有时又为之奋斗,他同情苦难的人,却顽固地否认真相。"(苏联当时有关评论家对他的评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真理报上,拿出任何一篇高尔基的文章,当时有位著名评论家说:"你都会感到自己的双手被玷污了,你无法读下去,文章令人厌恶,并体现不出任何才能。"

      高尔基在晚年时的确没能写出像样的作品,他更多的是对斯大林的歌功颂德,而斯大林最后对此也已经感到厌倦,并不是很在意。高尔基晚年为什么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个人拙见,最主要他没有真实的生活和自我了,他的生活被一层薄雾和虚假的色彩蒙着,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在奢华中陶醉着,它享受别人难以企及的荣华,往往看到的是一些虚假的表象,他再也拿不动如椽巨笔,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与高尔基有相似之处,我国有些有影响的作家在建国后,同样没有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这连他们自己后来都承认的(如据曹禺女儿回忆:曹禺创作悲剧:解放后没写好作品,临死仍说我要写)。这恐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高尔基敢于批评革命时期列宁的过激,却无法拒绝和平时期斯大林的赐予,其原因是值得品味的。

      不管怎样,高尔基无疑是近现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没有艺术,那里有的是不比最崇高的艺术价值低的东西:生活。那里有其自己不经意的美,不成形的、混乱但强壮的美,有自己的美学,生硬的、变化无常的、纯艺术的崇拜者不能接受的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充满能力的美学。(俄国作家、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尔基与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