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框架
Map 框架集成于 Map 接口,除了早期的 Map 类,其他类集成于 AbstractMap 抽象类,这个类实现了 Map 接口的通用功能。
HashTable 是早期 Java 提供的线程安全哈希映射表,对应于 Vector 类。
LinkedHashMap 采用双向链表 + 哈希映射实现的,兼具两者的优点,可以在常数级时间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重写 removeEldestEntry 方法可以根据自定义规则清理最不常被访问的对象,简单的 LRU 算法实现可以直接套用这个类。
TreeMap 底层是红黑树和链表。实现了 NavigableMap,有序且实现类似双向队列的 Map 版功能。
LinkedHashMap 和 TreeMap 的顺序
这两个类都能维持一定的顺序,但是这个“顺序却大不相同”。
LinkedHashMap 维持的是访问的顺序, put、get、compute 等操作都算是访问。
TreeMap 维持是整体的顺序,是根据键的顺序关系决定的。这个顺序可以通过 Comparator 或者 Comparable 定制。
hashCode() 和 equals() 及 compareTo()
这三个方法其实是有约定的,写程序时应注意维持一种关系:hashCode 相等的对象,equals() 方法 和 compareTo() 方法返回值应该是 true 和 0。
在 map 里就利用这个前提做了一些事,hashMap 的性能依赖于 hashCode 和 equals 的有效性,在树化后也是用 hashCode 决定记录应该放在树节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map 中的记录就可能分布得不均衡,性能恶化。TreeMap 中要求 compareTo 的返回值的关系需要和 equals 一致,不然就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hashMap 源码简析
内部实现
hashMap 内部可以看作是数组 (Node
lazy-load
hashMap 是按照 lazy-load 设计的,她的初始化方法仅仅是设置了一些初始值而已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初始化和动态扩容都是集中在 resize() 函数中。比如在插入记录时,若是没初始化,会执行 resize() 方法: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ent,
boolean evit) {
Node[] tab; Node p; int ,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gth;
……
}
以及在元素达到扩容的条件时开始动态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定位记录
具体键值对在哈希表中的位置(数组 index)取决于下面的运算
i = (n - 1) & hash
而这里的 hash 值是 hashMap 二次运算得到的值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可以看到这里做了一次处理,将 key 本身的 hashCode 中的高位数据移到低位进行异或运算。
分析 hashMap 的定位数据设计,可以发现:
n 是 table 的长度,是 2 的幂次方,n-1 得到一个二进制低位全是 1 的掩码,与二次哈希后的哈希值进行与操作,即 hashmap 是用二次哈希值得低位作为键值对在数组中的位置。
因为有些数据计算得出的哈希值差异主要在高位,而在上一点中说了哈希寻址是根据地位来运算的,所以进行了一次高位与低位的运算,避免了类似情况下的哈希碰撞。
hashMap 将性能优化到极致,table 尺寸是 2 的幂次方,使得可以通过位运算进行二次哈希及定位,位运算高速,二次哈希提高性能。
resize() 方法的细节
final Node[] resize() {
//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ere
//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f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ATOR*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Thr;
Node[] newTab = (Node[])new Node[newap];
table = n;
// 移动到新的数组结构 e 数组结构
}
依据 resize 源码,可以发现:
- 理论最大容量是 10 亿多个键值对,由 MAXIMUM_CAPACITY 指定,数值是 1<<30,即 2 的 30 次方。
- 门限值等于(负载因子)x(容量),如果我们构建 HashMap 时没有指定它们,那就是依据相应的常量值 16。
- 门限值是以倍数进行调整( newThr = oldThr << 1)。配合上一点,可以知道初始不指定初始值的 hashMap,在键值对达到 16 * 0.75 = 12 个时,就会达到门限值,触发 resize() 方法,门限值扩容到 24 。
- 扩容后需要将老的数组中的元素重新放置到新的数组,这是扩容的主要开销。同时这个扩容是非线程安全的,再此时若是有并发添加记录的操作,可能会触发死循环。
容量、负载因子
容量和负载因子决定了可用的桶的数量,空桶太多会浪费空间,如果使用太满则会严重影响操作的性能。极端情况下,假设只有一个桶,那 hashMap 就退化成一个链表,完全不能提供常数时间的操作性能。
对于容量,如果预先知道要存取的键值对数量,或者数量级别,可以考虑预先设置合适的容量大小。具体数值可以根据扩容发生的条件来做简单的预估,容量的计算条件为:
负载因子 * 容量 > 元素数量
即预先设置的容量需要满足,大于“预估元素数量 / 负载因子”,同时是 2 的幂数。
对于负载因子:
- 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要轻易进行更改,因为 JDK 默认的负载因子是非常符合通用场景的需求的。
- 如果需要调整,建议不要设置超过 0.75 的数值,因为会显著增加冲突,降低 HashMap 的性能。
- 如果使用太小的负载因子,按照上面的扩容条件公式,预设的容量值也应该进行调整,否则可能导致更加频繁的扩容,增加无谓的性能开销,本身访问的性能也会受限。
树化
当某个桶中键值对的数量达到树化的门限值,就会触发扩容或者树化,树化的逻辑主要在 putVal 和 treeifBin 中。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 e;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 树化改造逻辑
}
}
根据 treeifBin 中的逻辑,可以理解为当桶中的键值对的数量大于 TREEIFY_THRESHOLD 时:
- 如果容量小于 TREEIFY_THRESHOLD ,即桶的数量少于 64 个,则会进行简单的扩容。
- 如果容量大于 TREEIFY_THRESHOLD,则会触发树化改造。
树化的原因很多,提高性能和维护安全是主要的目的。如果在元素放置的过程中,大量的对象哈希冲突,被放到同一个桶里,则会形成一个很长的链表,而链表的查找时间是线性的,会严重影响性能。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构造哈希冲突导致服务器 CPU 大量占用的攻击,叫做哈希碰撞拒绝服务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