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0章 道家的特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上士,是有志的人,听到道以后,就努力不懈的去践行,中士,是境界普通的人,由于实践不足,认道不清,听到道后半信半疑,觉得道是若有若无。下士,是俗陋的人,实践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如果不能让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那道就不是高深的,也算不上是真道呢?

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来看,光明的大道反而看起来好像很昏暗,在大道上进步,反而像是往后退,平坦的大道,看上去,却反而像不平一样。真正崇尚道德的人就像山谷一样,品行高洁反似蒙垢受辱,广大的德行,好像是不足够的样子,坚定的品质在常人看来好像是经常在变,但本质是不会变的。

特别大的物体,从我们视角看,只了解一部分,大人才是需要经过长久的历练才能形成。真正大的天籁之声是没有声音的,特别大的景色是看不见的;道特别广大,是没有名字的。只有这个道才是这个世界开始的源头,并且形成了这个世界。

老子从自然界的现象,来告诉我们,要扩大自己的视角和境界,如果从我们渺小的角度看事物,很可能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片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40章 道家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