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了一些在线的外教课,老师都来自美国。
感触颇多。做个系列。这是系列的第一篇,要记录Susan老师那让引发我“心理地震”的笑容。
Susan老师有20年从教经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她都带着特别饱满、特别充分的笑容,那是我在中国课堂上从没见过的笑容。
什么是特别饱满、特别充分的笑容?我也说不清。
要不,我开启下自拍模式,亲自上阵模仿一下“苏式笑容”?
模仿秀开始。我对着镜头用力地笑,不行,不够饱满;再笑,不行,不够充分;我笑到极限,笑到眼珠要掉下来,嘴要裂开,可还是不像。(见图1的1号表情)
问题出在哪儿?
我想了两天,终于发现,我的嘴是咧到位了,但眼睛没笑,这才是不像的关键。
我调整了眼睛,弯一点再弯一点,感觉好多了,但还是有点不对劲......(见图1的2号表情)
来,让脸部线条在夸张中柔和一点,每一条肌肉都要弯曲,每一条肌肉都要含着笑意——对了,终于像了!(见图1的3号表情)可真不容易啊......
而当我把眼睛和脸上的每一条肌肉都笑起来的时候,我的心也不自觉地笑了。
感受到了什么是“苏式笑容”,我又好奇什么是“慢妈表情”,——人看得最少的是自己,来,不摆典型自拍脸,让我拍点我最惯常的表情,看看自己什么样。
不拍不知道,一拍吓一跳。
我知道自己笑容不够,但我不知道我竟然这么凶。瞧我那表情,很冷,不友好,甚至还有点凶狠。OMG! 我平时心情都不错的啊,可不错的心情写在脸上怎么是这种表情?我又突然想起,有次我正开车,女儿问我: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我回她:我没有生气,我挺愉快啊。
这就是挺愉快的表情!(见图2的4号表情)
其实,我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表情语言存在极大问题,而且,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不说面对陌生人了,我们即使是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即使身体放松、心情平静,甚至在愉快地哼着小曲时,脸上也可能挂着让人误以为生气的表情。
所以,我早已注意调整表情让它与我的日常心情相符,我会弯下嘴角,柔和眼睛,将表情改进为5号(见图2的5号表情),但太多的时候,还是无意识的表现出4号。
模仿秀和真人秀完毕,对比强烈的照片展现在我眼前,诱发了我心中的地震:为什么Susan老师笑得那么好?我笑得那么少?
Susan老师为什么笑得那么好?那原因我恐怕只能猜;但我为什么笑得那么少?我要知道。
因为我没有爱?作为一个妈妈,我心里燃烧着熊熊的爱;因为我不爱表达?别闹了,别人可能是,我肯定不是;我笑得太少,很可能是因为我“心中”没有笑。
笑容对我来说,只是个人快乐的流露,但笑容还是尊重他人的标签。我没有对孩子笑,可能是因为我内心缺乏对她的尊重。
尊重是打心里重视、乃至欣赏与崇敬,而我,而我们中国家长,不习惯平视孩子,更少仰视孩子,我们总习惯俯视,俯视的视野里,哪有尊重?
我们也常说,要尊重孩子,可尊重在我们这里只是口号,假的;我们既没有打心里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独立、自由的人去重视,更少欣赏与崇敬,也因此,缺乏基于欣赏自然流露的笑容,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太不够了。
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教育,更孕育灵魂。一个被尊重的笑脸照耀着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感将有多强,而面对着臭脸长大的孩子,其实在被暗示他低人一等。这两种孩子,会拥有不一样的灵魂。
“心理地震”后,安静地做个决定。
让我再想想Susan老师的笑容,想想那嘴巴、眼睛以及每一条肌肉都在笑的表情,我决定,今后我都要心怀尊重,笑着对她,我要用每一秒钟诉说我的尊重——友情区分,是用笑容诉说重视和欣赏,诉说尊重,不是谄媚和溺爱:)
只是,3号表情太累、太夸张,调整为6号吧,更亚洲,更温柔。(见图3的6号表情)
后记
这几天,我又想起一件旧事。
几年前,孩子爸曾查过北上广的国际学校,发现好多奉行“真素质教育”的国际学校不招中国孩子。作为著名的谬论专家,他发表了如下谬论:可以理解,就像咱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城中村暴发户的孩子做同学一样,人家可能也嫌弃咱。——嫌弃我?不屑,我素质挺高的。
但现在,我游移了,我是连足够的尊重都没有给予孩子的人,荒蛮,一点也不文明。
荒蛮不要紧,可以进化;向Susan老师学习,向着文明进化。来,想着孩子的独特,嘴咧开,眼睛弯起来,每一条肌肉都含着笑意,不容易,进化不容易:)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