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参加了熊猫学院的沟通成长营,当时感觉收益颇多,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再回忆却记得不多了,感觉有必要给这次学习来做个整理。
我当时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课程呢?对,是给它的宣传语打动了:
在生活中,有过多少次曾让我们后悔的关键对话?求职面试,大客户沟通,错过的恋人……有多少的悲伤与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沟通”?
相信我,如果你认真学习与练习,在十天后,我们将会彻底与“不会说话”这个标签说再见,把握好每一个关键对话的机会。
助教cindy问:“那好的沟通到底是什么呢?是语气要温和?表情要自然?还是多用比喻?”
指导老师何遥回答:“如果只从你说的几个方面入手,就完全搞错重点咯!因为语言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而思维才是深层的根源。”如果要想砸开这冰山,我们就先得拥有一把锤子。这把锤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知偏差。
一、什么是认知偏差?
陈凯歌导演、高圆圆主演的一部电影《搜索》里的女主角叶蓝秋,刚刚查出绝症,还被保险公司拒绝了理赔申请,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愿给公交车上的一位老人让座,引起了车上乘客的争议,争执的视频被偷拍传上网络,成为了一次新闻事件,网友纷纷围攻叶蓝秋没有素质。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叶蓝秋个人信息被悉数曝光。同时,有匿名帖子控诉叶蓝秋是是第三者,网上顿时群情激愤,诅咒和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你可能会觉得电影里的乘客和网友武断又偏激,但其实,是认知偏差影响了他们的想法。
(一)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愤怒的网民批判叶蓝秋,认为她年纪轻轻,没有理由拒绝一位老人让座的请求,而她这样做了,一定是她人品有问题;但其实,一位身陷绝望的女孩子没有让座,实在称不上是素质低下。
我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视、或者不去了解外部的环境因素。
(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举个例子,你上班迟到是因为懒,我上班迟到是因为压力大;你忘了订机票是因为不负责任,我忘了订机票是工作太忙。典型的双重标准。
如果我们是行动者,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如果我们是观察者,则会将其他人(行动者)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和态度。
(三)自利偏差
以和朋友打羽毛球为例,如果你赢了,你会觉得是自己水平比较高;如果你输了,你会觉得是状态不好或者运气不佳。
在进行归因时,人们尽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环境。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三种偏差呢?
首先,对比外部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和情境压力,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最容易被观察到,所以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格、动机和态度上。
其次,我们十分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所以减少了把自己的行为归为性格、态度的可能性。
最后,自利偏差其实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也维持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也就是说,这些归因偏差是人之常情,但在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尽量避免认知偏差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
三、认识偏差如何变成沟通陷阱?
(一)无辜者——“这可不是我的错!”
当小张被领导撤去项目负责人的职位时,他觉得很不公平,自己付出很多,天天加班,却没有回报。其实,他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自己对领导隐瞒工期延误的事实,差点酿成了很大的危机。当然,小张自己会说,工期延误都是为了追求完美。无辜者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责任,把一件事的过失全部归咎于对方。带着这样的态度,在沟通中能尊重和信任对方吗?
(二)无助者——“这事我也没办法!”
茜茜不想和公婆同住,但是她一直不跟老公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直忍着。因为茜茜觉得跟老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会伤害和家人的感情,所以只能不说,压抑自己的需求。但因为心中不满,她也总是对老公和公婆没好气。无助者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择的境地,在沟通中,她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沟通,把气撒到对方身上,或者是用沉默让自己和家人越走越远。
(三)受害者——“这都是你造成的!”
七夕这天,梅梅公司的很多同事都收到了恋人送来的玫瑰花,梅梅也期待着男朋友李雷的礼物。梅梅自己在三天前订好了礼物,相信现在他已经收到了。只是从上午等到下午,还是没有自己的快递,梅梅看着同事的鲜花和礼物,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外面下了一天大雨,晚上回家的时候,她既沮丧又生气。其实男友也是送了礼物,只是快递没送到,梅梅却在瞎猜是男友没把她放在心上,忘记了,因此对男友冷言冷语,最后双方都不开心。
因为梅梅把没收到礼物完全归因于李雷的动机和态度上,而非外在的环境因素,在“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的影响下,梅梅觉得男朋友既不关心,也不重视自己。
其实,她这时的心里,隐隐地有了这样一种想法:都是男朋友害的,让我在七夕本该感受到爱的日子里这么不痛快。
她往坏的方向假设男朋友的想法,把自己看成了受害者。于是,两个人心里都窝火,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发生了。
受害者往坏的方向假设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忽略了他们也是正常的人,忘记了他们做出这些行为也是有原因的,于是在对话中,变得不尊重和不信任对方。
当我学习到这里的时候,,感觉这些想法都是似曾相识的,这些沟通中的陷阱,我经常掉进去,难道就是这些想法,让我们把沟通推向了糟糕的处境吗?
四、如何避免陷入沟通陷阱?
何遥老师这样回答:“这三种沟通陷阱其实是大脑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价值感,这原本是好意,却常会出大错。作为表达者,在受这些想法驱使,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就算我们没有说出难听的话,但对方也能感受到我们不尊重他们。所以,对方要么因这些错误或极端的表述而愤怒,要么因我们的态度而不满,以至于把这这一切都归因为我们的刻意挑衅。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一场争吵就箭在弦上了。但是我们一旦理解了,这其实就很容易解决这些沟通中的陷阱了。如果作为倾听者,下次听到对方说出类似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Ta只是“认知偏差”的受害者罢了,我们没必要生气。但是如果作为表达者,真的在生活中说了很多这种“不负责任”的话,那么我们真的要注意了。”
针对这三种沟通陷阱,何老师给出了三个锦囊妙计。
当我们让自己成为无辜者、无助者、受害者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其实可以停下来稍作思考,让自己变成参与者和行动者,让沟通良好地进行下去。
那学完了认知偏差,我们就会好好沟通了吗?还是不行,因为很多人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失控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执行这些方法。
怎么办呢?明天继续来学习!